省会石家庄:让邻里守望成为“城市新民俗”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28 08:1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邻里关系大调查

  邻里关系相处融洽

   省会市民王夺生和妻子都是盲人,在生活中常遇到难处,多亏了邻居李开业一家一直照应着。4月16日下午,本报记者(左一)和王夺生夫妇一起,将一份“好邻居谢礼”——500元汽车加油卡送到了李开业家中。

  4月16日上午,由省文明办发起的“邻里守望卡进社区”活动在石家庄市桥东区建安街道荣景园社区举行。图为该社区居民踊跃填写邻里守望卡,愿为促进邻里和谐尽一份力。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向身边人提出“你得到过邻居的帮助吗”这个问题,并记录下一段又一段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感受时;当我们以“感恩使者”的身份,带着委托,将一份又一份真诚的谢意,转达给那些热情、友爱、乐于助人的好邻居时;当我们看到社区志愿者们将自己的“助邻心愿”填写在一张又一张“邻里守望卡”上,分发到邻居家中时……邻里之间点点滴滴简单纯朴的互动,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感动,更有对于“今天我们怎样做邻居”的深深思考。

  今年3月以来,省文明办和本报联合推出了《善行河北·美德十问》大型系列报道,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你得到过邻居的帮助吗”,聚焦邻里关系,引来众多讨论。在此基础上,近日,省文明办与本报又联合举行了“善行河北身边事,激活邻里正能量”座谈会,邀请街道社区工作者代表、志愿者代表、道德模范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共同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出谋划策。

  邻里守望相助不过时

  前不久,重庆一家媒体调查中心就当前的邻里关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6%的受访者遇到困难会首先想到求助于邻居;而更多人(74%)根本不会想到邻居,甚至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已经过时了。

  “现在确实有些人觉得,认识邻居没啥用。”石家庄市裕华区神兴小区社区志愿者王桂芬说,她遇到过一些社区居民,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亲人、同事、朋友就够了,再加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自己有什么需要或者困难都可以找到比邻居更“专业”、“到位”的帮助,没必要非要去和邻居搞好关系。“但事实上,邻居是离我们最近的人。如果有了急难事儿能得到邻居的真心帮助,那是最便捷的。”

  石家庄市桥东区栗康街南社区党支部书记靳虹也认为,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并不能满足传统邻里之间的互助需求和情感需求。尤其是在一些物业管理不到位、老年人或流动人口较多的老旧社区,更是如此。

  “栗康街南社区就是这样的社区。”靳虹介绍说,该社区位于老城区,居民房屋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流动人口多,小区也无物业管理,社区管理难度很大。

  为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区和谐,他们不断推出社区公共活动载体,为社区居民创造交流情感的机会,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从2005年开始,该社区每年坚持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邻里节活动。以此为平台,分散片区居住的居民相互熟悉了,关系融洽了,不仅许多矛盾化解于无形,同时也为社区困难群体找到了帮扶者。

  公交宿舍的两位老人早年因孩子产生矛盾,十几年互不理睬,在一次邻里节活动中,两位老人偶然间坐在一起,聊一聊,笑一笑,终于解开了心结;残疾居民郭春平没有工作,全家仅靠其丈夫一人微薄的打工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还要供女儿和聋哑的儿子上学。有一次,郭春平的丈夫突患脑血栓住院,是邻居们自发捐款4000余元,助其渡过了难关。

  多些“敲敲门的问候”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石家庄市建南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站长靳国芳认为,新时代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再需要融洽的邻里关系,相反,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使我们更需要邻里互助。只不过邻里互助的方式应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常说自己“比雷锋大三岁”的靳阿姨,也和雷锋一样有副热心肠。她搬过很多次家,每搬一次,都能把邻居处成朋友,“因为我愿意同邻居们掏心窝子,打心眼儿里愿意帮助别人。”

  靳阿姨家住的建南社区里有不少老年人、残疾人。对这些邻居,她总挂在心上。跟她同一个单元的三位老人是她常年帮扶的对象,对门居住的88岁的空巢老人乔淑琴,更是把自家钥匙常年放在靳阿姨家,方便靳阿姨随时来探望、照看。

  然而,靳阿姨发现,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放心把自家的钥匙交给邻居,还有些老人喜欢清静,不乐意总有人来打扰;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有心帮助邻居的志愿者,都像她一样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时时刻刻对邻居予以关照。

  于是,靳阿姨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社区倡导一种全新的邻里互助方式——“敲敲门的问候”。

  “如果你楼上楼下住着空巢老人或者残疾人,当你路过他(她)门口时,顺手敲敲他(她)的门,确认一下他(她)是否需要帮助。”靳阿姨的新办法受到了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居民和志愿者的一致欢迎。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戴长江十分赞赏靳阿姨的邻里互助形式创新。他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人际生活中高度需要相互扶助的产物,那时的邻里互助,多是基于生存的共同诉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则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了内在动力与客观需求,邻里关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戴长江说:“‘敲敲门的问候’,既不会对受助者造成打扰,又保证了一旦出现问题,志愿者能够及时伸出援手。这一做法符合现代社会人际相处心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希望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过程中,多一些这样的有益尝试和创新。”

  培育“城市新民俗”

  “《春秋左传》中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古人已把善邻看作是国家之宝。《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省社科院研究员梁跃民认为,邻里“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所以,应探寻一种科学长效的办法,令其永葆勃勃生机。

  “应将‘邻里守望’培育成‘城市新民俗’。”他说,民俗,就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它来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民俗是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时代,随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邻里间的相互扶助更凸显其价值,但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又追求一种“互助却不互扰”的生活。鉴于此,应将邻里“守望相助”培育成“城市新民俗”。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社区在此过程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社区可通过定期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为居民搭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引导人们从自发参与到自觉遵守,进而养成一种新的道德习惯。”石家庄市桥东区中山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静介绍,该街道所辖社区已连续办了9年“邻里节”,通过组织开展共栽邻里树,以楼院为单位进行拉歌比赛、文艺表演、才艺展示,以楼院为单位开展接力赛、拍球跑、夫妻夹球等“邻里趣味竞技赛”、“邻里儿童友谊赛”等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相互交流,密切邻里关系,收到了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沧州、在邯郸,也有不少街道、社区在搭建邻里间交流平台、促进邻里互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戴长江表示,省文明办将加强引导,进一步促进社区完善邻里互助机制,共促和谐。

关键词:石家庄,新民俗,邻居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邢鹏飞
更多    
各种风格集锦任选
土洋结合的精品图
幸福家居自己努力 50平清新婚房图
斜顶阁楼装修效果图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