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对接进行 十大项目转移协议签订
4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走向深入,前不久组织各部门按照综合和专题对该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已经形成了相关报告。 范恒山强调,在具体方面,要着眼于疏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推进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与转移对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对接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自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以来,京津冀三地的对接工作从规划到项目也都在展开。 5月29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相关人士向中国房地报独家透露,新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已经上报到北京市政府,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北京市规划修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被提及,其中涉及北京市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目前不便透露细节。 “目前北京与天津和河北,分别签订了十大项目的转移协议。但转移的项目类型有所区别:转给天津的,多是教育、医疗、高科研发等技术密集型;而转给河北的,则多是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资源、能解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这是基于两地不同的城市特性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刘勇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目前这十大项目不便透露,但能肯定的是燕山石化会搬离北京,具体落地到什么地方,目前还不确定。 上面很满意, 下面有异议 不过看似红火的三地对接,中间实则矛盾重重。 “首都与津冀两地的十大项目对接,是由政府签署的合同,但落实却要到具体对象上。就出现了‘上面很满意,下面有异议’的现象。”刘勇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比如有些企业留恋北京的便利条件不愿迁走,干脆对规定迁入方开高价,天津有几个项目就因为承受不了高要求而暂搁;像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项目,商户们意见也不统一,至今还未敲定落地点。 除了商户层面,其实在政府定位上也存在意见不统一。 “天津怕被北京‘圈’进去而失去自我,将自己封闭得天衣无缝,并在封闭中与北京展开竞争。虽然天津市政府一直在努力引进更多的企业到天津,但由于市场的封闭,外地企业很难在天津长期置业。”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文显堂撰文指出。 至于河北,在对接上虽然很积极,但是自身发展不足是造成承接艰难的最大根本原因。 “周边城市面临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备、功能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制约了首都的功能疏解,加大了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周边区域面临着人才短缺、产业发展难以与北京有效对接的困境。”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周边区域对核心城市难以支撑。 土地成最大掣肘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对接中河北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河北的一些城市没有充足的土地完成项目落地,所以我们也在和保定等城市商谈能否把基地或者工厂放到大同然后用分税的方式协同发展。”5月30日,中国房地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山西省大同市在和河北保定市就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商谈合作。 针对这一说法,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今年2月,河北省召开2014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要求严把建设用海供应“闸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用海,严格围填海计划管理。其中,配合结构调整严格围填海计划管理,对高能耗、高污染特别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一律不安排指标,不予受理预审,不得办理供地用海手续。 另据4月1日保定市发布的《保定市本级2014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2014年保定土地供应总量为325.13117公顷,其中新增用地控制在261.94077公顷以内。商服用地33.5158公顷,工矿仓储用地111.40567公顷,住宅用地108.3540公顷。而针对房地产开发用地主要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主,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土地供应以公共设施、医卫慈善等用地为主,工业项目以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区为主。 “从土地供应上说,每年省政府层面会下达一个指标,现在指标早就用完了。目前新增土地也是通过盘活市区存量,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方式增加建设用地。”张家口市国土局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产业对接只是形式表现的一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很多现存问题的开锁钥。”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未来方向,刘勇认为绝不只限于产业对接上。他强调,“产业有低能之类,但劳动力没有低端之分。疏解人口的过程中要注意去留,要‘人随产业走,人随需求留’”。 “京津冀一体化成功的关键是要改变过去按行政级别划分配置资源的惯例,三地间需要横向交流,打破边际、打通格局,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优化,以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和城市功能效应。”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城市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小卫认为。 |
关键词:京津冀,对接,项目,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