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火灾背后反思:群租屡禁不止 "堵""疏"须结合
今年“五一”期间发生在上海一户出租房内的火灾,让两名英勇的“90”后消防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使不少人在这个小长假心情沉重,也将人们的眼光再次吸引至城市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群租。 群租为何屡禁不止,又如何由“整”而“治”? 群租房成安全隐患重灾区 5月1日发生在上海龙吴路2888弄盛华景苑的火灾,导致两名消防战士牺牲。 据了解,事发房屋所在的该小区24号楼1301室,建筑面积88.65平方米,客厅用木板作简易分割。该户业主1个月前将房屋租给江苏籍来沪人员沈某。经现场勘查发现,房内住有10人,违法使用液化气钢瓶,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截至记者发稿时,火灾原因及损失正在调查中,相关善后工作进行当中。 这起悲剧,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群租问题的关注。记者曾走访过多处群租住宅。将一套房分割成多间房出租的群租房内,乱拉电线,通道狭窄,人员密度大,水、电、气的使用频率高,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有的群租客身份复杂,夜出昼归,干扰其他居民正常生活。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群租如同“顽疾”。多地不断发生的群租房火灾,造成财产乃至生命的重大损失,不断刺痛人们的神经。 此次上海火灾事发当晚,公安、房管、城管、环卫等多部门紧急行动,对火灾发生地盛华景苑小区连夜突击整治群租。一夜间清查群租房90户,清退群租房客380余人。 身份复杂的“包租公”“包租婆” 近年来,群租问题引起各方重视。一些城市通过出台和修订法律法规、加强联合整治等措施不断治理群租乱象。但是,多地也都曾走入“治-乱”循环:短期内收效显著,群租现象大量减少,但监管一旦放松,群租又死灰复燃。 群租缘何屡禁不止? 其一,查处“黑中介”存在进门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上海基层房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黑中介有的频繁变更公司名称和法人、变换办公地址;有的采取虚构家庭信息的方法骗租房东住房,然后转手非法群租,这都给查处带来较大困难。由于公司没有营业执照或未到区县房屋管理部门备案,执法部门找不到公司和从业人员,即便找到了从业人员,他们也不配合行政处理和处罚。 其二,“二房东”身份复杂,包租、转租具有较大隐蔽性。记者采访了解到,群租房的除了黑中介,还有不少“包租公”和“包租婆”,其身份比较复杂,具有较大隐蔽性。比如,有的是餐厅老板租下来给服务员做宿舍,有的是购房者本人租房创收偿付房贷,有的是考研考博的备考学生发起群租,以降低成本。 记者走访上海一些小区发现,针对群租,居民们反映:“大多数业主都是新搬来的,平时也很难分辨他们到底是正常装修还是二房东。” 其三,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追踪难度较大。在上海,记者向房产中介询问是否有群租房出租时,经纪人大多比较谨慎。不少人表示,现在主管部门查得紧,正规的中介一般都没有群租房出租,而群租房的信息大多在网上或者通过路边小广告张贴,追踪群租信息的难度较大。 有堵有疏:解决住房保障缺位 群租为何屡禁不止?市场有需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记者采访不少外来人员发现,高房价、高房租之下,群租可说是“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杰认为,群租屡禁不止,说明面向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外来务工者的中低端租房需求十分庞大。这也从侧面折射出,面向这部分人群的住房保障体系的缺位。 来自安徽的小张在上海的一家小鞋店当营业员,目前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也是多年的群租客。“城里的商品房、保障房,我们都买不起。靠打工赚的这些钱,不群租,怎么住得起?”她还说,找正规的中介还要交35%的中介费、付三押一,可交不起。其实,她自己最明白,群租人多又杂不安全,条件差,“但没有别的选择”。 小张所住小区的居委会干部近日告诉她:“一定要好好治理一下群租问题!”小张回答道:“群租是堵不住的,这里打击了,我就换地方。” 一些业内人士提醒,目前整治群租大多依靠行政管控手段,难以从疏导市场需求出发,可能会导致“治标不治本”。治理群租,应该疏堵结合,严厉“堵”、有效“疏”。 一方面,首先严格规范房东、中介的行为,加强监管和惩处。比如,应建立统一的中介机构综合网络管理平台,对中介和经纪人进行信用记录,以此来监督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行为。 专家建议,针对违法违规搞群租的二房东,可建立联网的征信系统,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通过加强小区自治管理,通过居民间的监督和更充分的群众工作,让群租房东、二房东受到约束。 另一方面,要加快面向城市“夹心层”的公租房、廉租房的供应,将其尽快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此外,一些城市目前可以以公积金来充抵房租,但需要租房完税证明。“建议在一段时间内明确租房免税,让更多租客可以使用公积金,降低租房成本。”陈杰说。 |
关键词:上海,火灾,租房,群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