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1.促进新型绿色建材生产应用。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防水和密封材料、高效节能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应用。发展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和屋面材料、外墙保温材料,推进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支持奥润顺达、力尔铝业、唐山德生防水、晨阳工贸、河北美荷涂料、大城华能等企业加快发展节能门窗、防火保温绝热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绿色环保干粉涂料、化学建材及制品、资源循环利用建材及制品、钢(轻钢)结构建筑材料等产品。加快建设高碑店国际节能门窗技术创新基地、大城节能保温建材基地、承德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和邢台、保定、张家口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研发生产基地。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对未纳入统一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的建材产品,积极开展绿色建材星级评价工作,引导生产企业推进绿色生产。
2.发展建材新材料。发挥我省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优势,大力发展工业陶瓷、特种玻璃和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技术及制品。依托唐山、邯郸彭城产业基础,推动关键领域特种功能陶瓷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依托邢台、秦皇岛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节能、太阳能光电、高强度及耐热等特种玻璃。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非金属矿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广应用矿物功能材料,重点开发用于节能防火、填充涂敷、环保治理、储能保温等方面的矿物功能材料。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构建创新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重点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或组建以技术标准和专利许可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河北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沙河玻璃研究院以及唐山惠达、东方雨虹、奥润顺达和秦皇岛耀华等龙头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发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智能数控、在线远程诊断、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着力解决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及智能制造成套技术、光伏光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玻璃制品制备技术、高能效预热预分解技术、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功能化釉料、喷墨打印技术,电/热致变色玻璃、光伏光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玻璃制备技术等。鼓励骨干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项目研发任务,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及高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3.加快发展工业设计。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设立首席设计师,全面提升设计创新能力。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我省建材企业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工业设计研究及外包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工业设计,优化产品外观、结构、功能,开发原创型新产品,促进产品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满足定制化需求。围绕装配式建筑构件、玻璃深加工制品、卫生陶瓷、装饰装修材料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典型产品,聚集设计要素资源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支持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建筑与工业玻璃新品种”、“新型玻璃深加工”等设计研发平台建设。
(四)推进实施“三品”战略。
发挥我省优势建材企业的主导作用,增加适销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适应海洋、交通、核定等领域的新型水泥产品,提高玻璃原片质量和深加工水平。鼓励陶瓷、厨卫、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业骨干企业,针对市场热点和消费偏好,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要。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弘扬工匠精神,以水泥、玻璃等大宗原材料以及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消费者关注产品为重点,推进质量对标达标,开展质量对比提升。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强宣传与推介,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以水泥制品、高端及节能玻璃、装饰装修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等产品为重点,培育一批附加值高、用户满意的河北知名品牌;以节能门窗、卫生陶瓷、现代厨卫、智能家居产品为重点,打造一批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名企名品。
(五)促进融合发展。
1.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建材工业的深度应用。在水泥、玻璃、陶瓷、玻纤等行业,研发、推广和应用适合产业特点、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深化综合集成,实现管理与生产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等创新应用。在玻璃深加工、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推动大数据在建材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类专业系统和大数据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提升产业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2.推进智能制造。推进行业专用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深化智能感知、工艺分析、在线仿真、3D打印等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组合,促进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到2020年,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智能化除尘装备等应用,推进建材工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柔性化,培育30个智能工厂(车间)。发展适合建材工业高温窑炉的窑头温度检测控制、窑尾喂料控制、筒体温度检测系统的应用;建设厂区物联网,在切割、搬运、码垛、包装、等重复操作工段推广“机器代人”;加强对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能耗等关键参数的可视化管理,提高质量效益。
3.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引导我省大型建材企业集团从单纯提供材料,向提供研发设计、采购物流、营销融资、建设维护和技术支持等一体化服务、系统方案业务转变。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行业建立创意设计和制造;在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业建立设计、选材、配送、施工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精细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等行业建立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综合服务平台。支持金隅冀东、秦皇岛耀华、唐山惠达等大型建材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实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运行维护等生产经营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建材服务业产业链。
(六)推动绿色安全发展。
1.坚定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按照“保大压小、扶优汰劣、去旧育新”的原则,对项目建设合规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政策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产能依法依规退出;综合考虑工艺技术装备、生产布局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按照“关停、并转、搬迁、保留”等途径分类处置。对满足区域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通过整合重组、搬迁改造实现聚集发展的合规产能,实施减量置换,进一步压减低效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和解、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途径,力争2018年退出一批,2020年全部出清。
2.加强清洁生产。加大建材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力度,支持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鼓励园区加快燃料升级,支持企业针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绿色制造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针对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管理、余热余压发电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大水泥企业脱硝除尘改造力度,实施低氮燃烧和非选择性催化还原(SNCR)、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技术改造,综合脱硝效率不低于70%;除尘设施采用高效低阻袋式除尘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加快实施玻璃企业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严格限制高硫石油焦燃料。在沙河玻璃产业基地,鼓励建设统一的清洁煤制气中心,实现集中式制气和供气。玻璃熔窑应配套建设高效脱硝设施,综合脱硝效率不低于75%。
3.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矿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发展基于固废的绿色生态新型建材制品。抓好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建设承德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和机制砂石等产品中提高消纳固废能力,逐步增加可消纳固废的品种。支持利用城市周边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物,打造武安新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试点示范,推动“551”工程,建设5项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示范工程,年处置500万吨垃圾废弃物,实现100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绿色转型。
4.实现本质安全。在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企业,大力推行机械防护和能源隔离安全管理,切实提高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能力和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止人与危险部位误接触和检维修作业过程中因风水电气等能源介质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支持企业使用自动清库装置、有限空间防坠落器材等先进装备,在粉尘涉爆场所进一步推广自动监测报警装置、“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先进技术,从而实现建材企业向本质安全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