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利率市场化让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大增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市场竞争加剧,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上升 “金融机构中长期盈利能力仍面临挑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尚需增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市场竞争加剧,净息差可能有收窄的压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上升。”央行在昨日发布的《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强调,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上升也可能增大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利率更为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和市场预期变化,也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中国人民银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初步建立,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启动运行,《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金融机构作为利率定价的市场主体,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最为直接。为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应能力,金融机构在定价策略、经营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调整、优化和变革。 自主定价能力增强,存贷款定价精细化程度提高。央行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由固定利差下扩规模逐步转向关注规模和价格的整体平衡,利率定价不仅是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金融机构实现发展目标、价值创造等经营管理意图的重要途径。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基于贷款基础利率定价的贷款品种和利率互换衍生产品,部分金融机构研究建立本机构的贷款基础利率管理办法并探索构建自身贷款基础利率曲线,为加强LPR运用及信贷市场公平有序定价奠定了良好基础。 优化信贷投向,调整经营模式,盈利水平保持稳定。央行强调,金融机构主动调整期限结构,缩短贷款利率重定价周期,同时将信贷资源向小微、个人和涉农等业务倾斜。金融机构由单一依赖存贷利差向多元化盈利支撑转变,推动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共同发展,提升综合经营与管理能力。一是以信贷资产为主逐步向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转变;二是以表内业务为主转向探索表内外资产负债合理摆布和科学配置,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三是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央行指出,金融机构由同质化发展转向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定位,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客户粘度。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精确衡量资金成本,实现市场风险隔离及风险管理专业分工;完善敏感性缺口、久期及在险价值(VAR)、经济资本等模型,加强风险成本评估和计量;设定相应的目标值、预警值和限额进行定期风险成本监控和跟踪;丰富客户信用风险评价、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考核等手段,提高风险定价和防范能力。 “总体看,金融机构较好地应对了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央行指出,2013年商业银行法人净利润同比增长14.5%,与2013年上半年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前相比,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净利息收入占比从第一季度的76.5%增至第四季度的78.8%,净息差从第一季度的接近2.6%逐季提高至第四季度的2.68%。 央行强调,下一阶段,将在充分评估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和承受能力、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并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注重通过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等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财务硬约束、提高自主定价能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进一步优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报价生成机制,提升贷款基础利率报价质量,扩大贷款基础利率应用范围等措施,建设培育较为完善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定价提供参考基准。同时,继续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
关键词:利率,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