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辐射不到石家庄 河北仅4城人口净流入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09 15:5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法显然有别于过去所说的“环首都经济圈”,在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员马建章看来,协同发展一定不仅仅是单个地区的发展,它是一体化的发展,是京津冀全域发展。“过去的首都经济圈肯定包括不了全域。因为经济圈是以城市为核心的,要看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范围。北京的辐射范围充其量也就200公里,到不了石家庄。”对河北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从本身的内生机制上着眼,怎么和北京产业链衔接。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法,跟以前相比有没有区别?

  马建章:核心还是北京的定位。习近平提了一个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是定位比较准确的。北京的经济中心定位早就去掉了。之所以去掉经济中心,是因为当时北京发展工业,发展得太厉害了。中央想控制一下它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北京不服气,此后仍然大力发展工业,这里面有GDP和财政收入的考量。

  现在,北京经过发展逐渐调整过来了。这主要得益于行政区划的变化。现在北京的郊区县大都改成区了。区就是同一个城市的概念了,同城化了,财政政策都可以辐射了,就可以把工业疏散到周边的区了。如果是县,还要独立考核GDP。

  这次,有的城市提出要疏解北京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这个想法有点异想天开。你想想,北京整个区域,首先是核心区,老市区之间也不平衡,首先在老城区之间疏解,第二个是向周边的区县疏解,最后才能到河北。

  而疏解到河北的多是污染比较重的,最典型的就是首钢。一个首钢,一个北京焦化厂。首钢在北京没法转移,放到了曹妃甸。如果没有首钢,曹妃甸也不会这么快发展。随着港口的发展,一些中直企业也开始往那迁。

  首钢搬迁的时候,钢铁产业已经饱和,在曹妃甸出产品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投产就亏损,到现在一分钱税收没交,就是带动了一些企业搬迁。但对北京有好处,腾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展高端产业。

  另外,从北京转移出的企业,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北京的概念,一个是首都的概念。到河北投资的有些是央企,它们过来也是看好河北的沿海。很多央企是总部纳税,你给了它地,且很多地都是无偿的,但它充其量就是拉动你的就业。并且央企过来的基本上是重化企业,就业的效应也并不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说,河北在过去的京津冀一体化中没有获得多少好处?

  马建章:河北的资源和人才都流失到京津了。这几年,河北和京津的差距越来越大。2005年左右有过一个“第三只眼睛看河北”活动,搞了一个环京津贫困带调查,发现这一区域有200多万贫困人口。

  河北与京津之间的资源流动很多不是双向的,比如人才流动,河北的大学生有很大比例都流向京津。

  从劳动人口看,河北现在是净流出的省份。人口净流入还是净流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准。河北11个地级市,只有4个市是人口净流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且主要是县与县之间的流动,市与市之间很少。这说明城市本身的吸纳能力比较弱。

  河北现在每年流出300多万人,流入140万,差160万。其中60%多是流入京津。

  河北省内在的经济素质不行。河北省职工的工资一直徘徊在全国第二十五六位,服务业的人均收入排在全国三十一位。根本的问题还是产业结构。河北省都是传统产业,周期性比较强。从2002年到2008年,河北主要靠钢铁,钢铁的税收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北来说算是一个机会吗?

  马建章:河北就是想搭便车。想着中央有了规划以后,是不是在投资和政策上有倾斜。没想到河北要和京津建立一种什么关系,怎么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收益,不能老盯着中央的那点政策。

  河北这么多年都是要政策。我始终在讲结合点、平衡点,要找到跟京津的结合点、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做不到这个,永远不可能实现一体化,也不可能受益。

  北京有什么,北京要什么,这得弄清楚。北京在全国拔尖的就是科技资源。过去很少向河北转移,为什么?因为河北的产业结构和它配不上,我们都是传统产业,人家都是信息产业,你怎么配套?

  所谓产业转移,从发达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产业链的转移,这个链条要能配起来。咱们这个转移只能是整体转移。比如首钢在北京不行了,整个拿到河北来,但到了河北仍然是个中低端、中技术的产业。北京要是有些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到河北来,就不一样。

  对河北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从你自己本身的内生机制上着眼,怎么能和北京高端的东西特别是科技衔接,比如说把北京的专利引导到河北来,搞孵化,无中生有,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因为转出北京的企业,肯定是北京不要的企业,附加值低的企业。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河北应该观念变了吧,还不做产业链吗?

  马建章:现在河北就是跑项目,从产业链这块考虑的很少。河北闹来闹去,还是围绕傻大笨粗的原材料产业、传统产业这么转,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还不到10%,北京已经到百分之四五十了。服务业也不行,低于全国水平。

  京津冀一体化如果真成功的话,对河北的经济应该是一种拉动。但从几个关键性的经济指标来看,都是不升反降。比如人均GDP这几年从全国第11位跌到15位了;人均财政收入从2001年全国第11位,到现在26位;人均收入也在下降。

  京津冀一体化,受益最大的是天津。它吸引北京和河北的人才和资源,促使工业快速发展。现在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北京了。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产业链的问题,河北还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马建章:河北曾错过一些机会。北京原来曾经规划京津唐产业区和京津保产业区,还有京津廊高新技术产业带。人家早就提出来了,但河北没有积极跟进。

  北京天津的地皮比较紧张,你应该在唐山一个离京津比较近的地方,搞一个京津什么区,专门承接它这个产业,廊坊也是这样。几年前我就提出来,省发改委和科技厅你们主动到北京和天津去,一个是把产业转移的目录拿到手,有哪些产业要转;再一个就是科技专利,有哪些适合在河北搞的,通过科技和孵化来推动河北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没人具体做这些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前一段时间,河北省出来一个《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对每一个市都有一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定位,你觉得怎么样?

  马建章:我们的思路不能从河北出发。京津冀一体化也好,首都京津圈也好,核心是谁,北京和天津。你得顺着他们的思路走,他们准备向外疏解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你不能一厢情愿,这样反而起副作用。原来和天津就是这样子,始终对着干。前两年天津有个研讨会,南开大学一位专家在会上公开讲,天津现在处于集聚阶段,首先集聚的就是你河北的资源和人才。

  一体化可以搞规划,但协同发展不能搞规划。协同发展是一个运作机制,怎么搞规划?要是经济圈的话,你得按照经济圈的理论去搞,就是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画一个圈,辐射不到你画圈不是白画吗?

  最合理的应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协同发展可以作为一种机制,一种手段。现在河北做出一种政治姿态来,应该坐下来思考一下。现在各个市搞各个市的。省里很粗线条出了个东西,一个是意见,一个是规划,都开过会了,但没发文件,可能自己也拿不准。

关键词:河北,经济,北京,产业,京津冀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何震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