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个创新 谱写军民融合发展新篇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装备制造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创立于1966年,是集军民产业的科研开发、设计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多年来,七一八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集团公司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军为本、以民兴业,强化创新驱动,在多个层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呈现出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了国内最大的高纯特种气体和氢能设备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国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民用产品销售额达到21.92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33%,上缴利税1亿元,同比增长35%左右。
七一八所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主要得力于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三大创新: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核心技术进步。军工研究所的优势是人才和技术,七一八所坚持技术相关,发挥独特优势,立足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军工核心技术实现军民融合,大力发展民品科技产业,形成了特种气体、空气净化设备、氢能应用、核电装备等四个主要产业。特种气体方面,先后研制出三氟化氮、六氟化钨、高纯氘气、六氟乙烷系列产品等20余种高纯特种气体材料,多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日、美等国家的技术垄断,其中三氟化氮量产后,国内市场价格由原来进口近200美元/公斤降至目前的30美元左右/公斤,近10余年来为国家累计节约外汇超25亿美元;空气净化设备方面,依托密闭空间的空气净化、气体催化和吸收等军工技术,开发出改善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环境的氧气发生器及CO、CO2、甲醛净化装置,气体催化技术、空气净化等技术国际领先;氢能应用方面,产氢量达到1500m3/h,单机产氢量世界最大,技术水平世界第一,已形成国内最完整的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为一体的体系化能力;核电装备方面,从小型军用消氢装置陆续开发出核电站用固定式消氢装置、移动式消氢装置、非能动消氢装置、测氢系统、排放过滤系统、氢点火器、脱气塔等,技术和集成水平国际领先,测氢方式为国际首创。截至目前,七一八所核电测氢装置进入国内所有核电机组,有力支持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军转民技术成果转化。坚持开放发展,积极把军用技术推广应用到民用领域,与714所、船贸、平阳重工、上海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汽集团、东风汽车、海尔集团等10家单位在汽车养护、空气净化、智能门锁、氢能综合利用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与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开展特种气体关键设备及下游延伸产品的联合研发,与昭和电工、日本东芝、法国液空、韩国三星以及京东方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产业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适时调整、整合所内相近、相关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方向,对内减少内部业务重叠和重复投入,对外形成合力树立良好形象;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利用现有资源延伸、拓展、开发新产品,加强总装集成和专业化配套,优化提升原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推进营销网络、营销信息共享,围绕气体、氢能应用、气体设备、家用系列产品等领域内,在营销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加强合作,实现联合营销、协同发展。
三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必须要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七一八所根据专业、项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要,逐步转变体制和经营模式,改变原来各单位均以研究室等军品科研生产模式存在的状况。“十五”初期全所7个基层单位全部为研究室模式,且仅有3个部门从事民品,现在全所形成了由5个研究室、4个工程部、7个产业化公司组成的布局结构,且这16个基层单位均很好的实现了军民融合。同时,七一八所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基层单位及所属控股公司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现有控股公司的战略管理,对公司经理层实行动态管理,探索管理人员和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公司经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