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省“两会”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三深化三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县(市)政府为责任主体,以特色产业振兴为根本任务,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与推动“万企转型”、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相衔接,强化创新驱动,完善产业链条,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加速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产城融合、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各方力量和政策聚焦,各种要素和服务聚集,形成土地节约、资源集约、产业聚集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大优势、错位发展。对跨区域相同或相近产业,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
坚持扶优扶强。突出培植主导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区域品牌,扶持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实行项目、基地、园区、产业整体推进,做大规模,提升层次,活跃县域经济全局。
坚持开放合作。狠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提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协调联动。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主体的工作机制,推动构建责任协同、上下贯通、落实有力的责任体系,因地制宜、积极作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梯次推进、狠抓落实,创造性地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县域特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培育一批名品名牌,打造一批名县名镇,推出一批名企名家,产品档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显著提高,产业集聚度、市场占有率、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规模效应、品牌影响力、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70个左右,超100亿元的达到100个左右。
牢牢把握产业振兴主旨,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在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中筛选100个省级重点支持,集中政策和优势资源,加快实施振兴攻关,到2022年使其营业收入比2018年翻一番,总额力争突破3万亿元(其中2019-2020年达到2.2万亿元)。到2025年总额力争突破4万亿元。
二、主要任务
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一)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规划即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突出规划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高端站位,高起点谋划,每个特色产业编制一个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完善配套措施,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抓住新一轮规划修编机遇,推进“多规合一”,加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构建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
(二)推动入园聚集。把各类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完善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流动,实现生产力集中布局、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的目的,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支持建设企业孵化器,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为入园企业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三)实施创新驱动。落实《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强化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突出标准引领,推动有条件的特色产业制定团体标准,支持企业主持和参与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公开标准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开发特色产品,以服装、箱包、家具、自行车、灰铸铁炊具、康复辅助器具等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提升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强化品牌文化建设,举办或对接全国性展会,建设统一产品展示窗口,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品牌发布等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地域名片。
(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每个特色产业选择2-3家产业关联度高、行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收购和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牵头成立技术创新或产业发展联盟。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产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小巨人”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类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每个县(市)至少培育挂牌上市公司2家以上,推动直接融资。
(五)推动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规模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每个县(市)力争引进一个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项目落地,加快培育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优势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中高端跃升、向精深加工迈进、向整机等终端产品进军,推动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跨越发展。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广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推进专业化协作,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围绕主导产业,推广订单生产,壮大专业市场,加强产供销对接,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及其他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六)做强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工业大夫”、组建一批“企业诊所”、对标一批知名企业,满足企业共性技术和服务需求。对规模大、基础好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带动作用;对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对规模小、基础弱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
三、工作安排
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在省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实施。强化市、县(市)政府抓落实的主体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帮一级解决问题,共同抓好各项任务目标落实。
(一)全面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3月10日前)。省级制定工作方案,对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制发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参考提纲,组织行业协会和有关专家,对各地特色产业振兴的着力点进行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市、县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明确推进工作思路,细化工作路径,创新工作举措,确保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各市要统筹把握本市产业布局、发展方向、链条配套等,突出重点,具体指导所辖县(市)制定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专题研究部署,启动相关工作,一个特色产业、一套规划、一位市级领导牵头、一班人马、一抓到底。
(二)制定振兴计划阶段(2019年3月25日前)。各县(市)政府要结合县域产业基础,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产业特色,找准发展短板,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目标,拉出任务清单,落实重点项目,3月15日前研究提出2019-2022年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做好省领导逐县调度准备,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专家论证。各市政府要认真审定各县(市)制定的特色产业振兴计划,看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发展路径是否清晰,工作手段是否有力,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确保振兴计划可操作、能落地、有实效。各县(市)政府制定的发展振兴计划,经市政府审定后于3月25日前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汇总后报省政府。
(三)组织推动实施阶段(2019年4月-2022年12月)。省政府建立“每月调度、季度预警、半年通报、年终考核”工作机制,坚持警示、约谈、通报、报告、问责“五步工作法”,通过省级擂台赛、市县现场观摩、项目拉练等形式,让市、县讲成绩、晒亮点、找不足、谈体会,总结交流好的作法,激发比学赶超的积极性。
对研究部署不到位、工作推进不积极的市,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向相关市政府进行预警提示。对工作改进不大、效果不明显的市,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同志约谈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省政府办公厅每半年对各市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并抄送各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经警示、约谈、通报,工作仍没有明显起色的市,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情况以正式文件呈报省领导,抄送省委组织部。将特色产业发展振兴纳入县域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省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选拨干部的重要依据。
各市、县(市)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推进重大经济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工作机制要求,强化目标导向,优化推进方式,细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牵紧主体责任“牛鼻子”,制定责任清单和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分季度推进目标任务,把责任压实到部门、工作分解到基层、压力传导到岗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每月召开调度会,督促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每季度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特色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每月5日前,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送上月工作推进情况,季度报、半年报和年终总结(包括相关会议纪要、指标数据完成情况)在期后15天内报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成立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主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全省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成立工作专班,负责整体情况的协调推动和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市、县(市)也要参照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成立工作专班,脱离原工作岗位,专责抓好本地区振兴计划的落地落实。
(二)实行领导包联。建立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省市政府领导包联制度,省政府领导每人包联3个县(市),市政府领导包联县域全覆盖。聚焦产业谋划、项目建设和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出实招、办实事,增信心、解难题,督导协调、精准施策,力促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省、市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包联工作的总协调,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整体协调推进包联工作,及时汇总、通报包联工作进展情况。
(三)强化政策扶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已出台的支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用足用好财税、金融、土地等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县域特色产业政策研究,对100个省级重点支持加快振兴的特色产业,深入一线指导服务,不断完善支持措施,集中发挥政策综合效力。鼓励各市县进行政策创新,聚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配套扶持体系,努力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四)开展工作督导。充分利用省重点工作大督查机制,实施实地督查、跟踪督查、明察暗访等,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市也要相应建立督查考核问责机制,督促工作进度,确保工作效果。
(五)营造舆论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及时挖掘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经验做法,选树一批发展标杆,增强发展信心、展现工作成效,营造特色产业大发展、大振兴的浓厚氛围。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负面典型予以公开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