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30万元出头,最后砍到27.5万元,返乡置业还可以减免8000元,开发商还送一年物业费、停车位。”今年春节,李女士从北京市回到老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过年,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从看房到签合同买下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觉得价格便宜、户型合适、优惠也多,很划算,就直接买了。”李女士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今年春节期间,旅游、餐饮、电影等多个行业快速回暖,房地产市场虽然区域分化明显,但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的需求出现了升温迹象。
找房热度上升明显
58安居客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春节长假期间,全国重点监测城市新房找房热度平均同比上涨3.7%,其中一线城市找房热度较去年同期小幅下跌3%,新一线城市持平,二线城市则小幅上涨,涨幅为6.3%。全国70城二手房春节期间日均需求热度相比1月出现明显上涨,合计上涨城市为56个,其中仅有9个二线城市和5个三线城市出现下跌,4个一线城市全面上涨。
克而瑞研究中心则调研了35个城市春节期间的在售项目,96个热销项目中有63个位于三、四线城市,占比达66%,核心一、二线城市项目销售表现显著不及三、四线城市。
据记者了解,河南省商丘市多个县城对返乡置业给予大力度的贴息优惠,颇受市场关注。某楼盘置业顾问对记者表示,春节期间来访量一直很大,2022年12月到今年1月两个月卖了约150套住宅,一下子把全年任务做完了。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则由当地政府牵头举办了“春节房交会”,给出100元/平方米的买房补贴、高等人才额外补贴等优惠。据当地某楼盘销售员介绍,1月整月卖了100套房,是近年来最好水平。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分析表示,在目前各地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消费者的购房预期有所恢复,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回暖迹象。由于外出旅行、探亲的人群数量大幅增加,导致春节期间一线城市市场热度有所下降。新一线城市比如东莞、佛山等地的找房热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10%以上,二线城市中惠州、哈尔滨、太原、中山、珠海、大连、温州等城市的找房热度涨幅也比较高。
张波告诉记者,那些涨幅较高的城市多为购房政策宽松、房贷利率较低的城市,同时春节期间各楼盘也开展了多种促销活动,调动了消费者的置业热情。
北方城市表现亮眼
58安居客研究院研究总监陆骑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春节假日楼市整体呈现出‘北热南冷’的态势,由于防疫政策的调整,近几年都未回家的人群返乡比例增长,带动一部分返乡置业需求落地,并且北方城市近两年房价调整幅度相对较大,楼市政策也相对宽松,激发了在高房价城市工作的返乡人群释放购房需求。”
“今年春节,一批三、四线城市掀起了返乡置业潮,除了各大楼盘的促销活动,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返乡置业的优惠政策,重点争夺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客户。”广东省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邓浩志对记者表示,购房者春节返乡和各地的抢客行为是导致广州等大城市楼市成交平淡的原因之一。
58安居客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春节期间购房需求日均涨幅超过10%的城市均为北方城市,尤其是东北三省的城市涨幅居前,长春、沈阳、哈尔滨3个省会城市均位列其中,而大连更是上涨18%,位列二线城市涨幅榜第一名。西南城市集体出现回调,昆明、厦门、贵阳、成都等城市跌幅明显。
另外,部分适合旅居的城市在春节期间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其中纯旅游城市在春节期间购房热度高于旅、居相结合的城市,如三亚春节期间二手房日均需求热度相比1月平均水平高了13.79%,但是海口、昆明、成都等相比1月平均水平却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
陆骑麟告诉记者:“东北低房价的城市如牡丹江、锦州、丹东等地,其二手房挂牌均价基本上不超过5000元/平方米。尤其是牡丹江,近年来因房价走低,被称为‘第二个鹤岗’,在市中心,房龄超25年以上的无电梯楼,其顶层、次顶层的房屋价格往往在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徘徊,一套80平方米的房源10万元左右就能买到。只有江景房的价格会高一些,约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
楼市回稳值得期待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1月份全国已有50个城市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53条,各地持续落实“因城施策”,旨在降成本的措施传导加快,已有近20城降低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已至4%以下,核心一、二线城市政策优化力度继续增强。
诸葛找房分析师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加之今年政策环境预计将会延续宽松态势,前几年积压的购房需求有望陆续释放。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各行各业迎来利好,居民收入预期提升,2023年楼市回稳值得期待。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总监陈文静则认为,短期来看,供需两端政策将继续加快落实,一、二线城市住房需求依然旺盛,随着更多城市跟进放松限购限贷的政策,有望率先迎来市场复苏,但对于库存压力大的城市而言,经济环境以及房价预期仍较弱,市场修复需要更长时间。
另外,交付力作为房企对购房者的品质承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愈加重要。1月份,部分房企公布了2022年交付情况,用数字交出了答卷。在房企进入“交付比拼”时代,企业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持续夯实产品力,保障交付产品的品质化,另一方面,须强化交付评估体系,构建品牌交付的最后一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