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河北造”④
“一片玻璃”的蝶变
镜头一:7月19日,遨游太空近3年的天宫二号完成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在预定时间内返回地球。一同完成任务的,还有1.3万余片超强度抗辐照太阳能电池玻璃盖片,它能够抵御太空中强于地球3到5倍的太阳光照射,保护天宫二号能源系统正常运行。
镜头二:每天早上,伴随着浴室镜中缓缓淌出的动听音乐,家住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的Jinpeng Wang洗澡、刷牙、剃须。镜面清晰,没有雾气,当镜子右下角的时钟显示7:45时,他准时出发去上班。
镜头三:今年盛夏,天气闷热,家住北京西坝河东里小区的韦先生打开了空调。当室内温度降至25℃时他关掉空调,得益于节能门窗,接下来的五六个小时,室内依旧清凉。
天宫二号太阳能电池玻璃盖片由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美国人使用的浴室镜产自志河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民家中的节能门窗产自望美实业集团,都是“沙河出品”。
这些产自河北的玻璃产品,正在以更高级、更多样的形态“上天入地”“漂洋过海”。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却只有平板玻璃这“一片玻璃”。
这片玻璃的摇篮,正是秦皇岛耀华玻璃。
新中国成立时,全中国只有三个玻璃厂,分别位于秦皇岛、沈阳、大连。其中秦皇岛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由我国著名实业家周学熙1922年开设,使用比利时发明的垂直引上法生产出我国第一片机制玻璃。
当时,沈阳和大连的玻璃厂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耀华几乎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玻璃生产。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全国各地开始运用新的浮法工艺生产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的玻璃产品时,耀华却没有及时迈出转型的步伐。
“没跟上市场大潮,耀华逐渐让出行业翘楚的交椅。”近日,在秦皇岛家中,耀华集团原办公室副主任孙显英手捧他撰写的《秦皇岛:中国的玻璃城史话》,向记者讲述了这段他早已了然于心的历史。
就在此时,身处冀中南的沙河市抓住时机,靠着再生玻璃异军突起。
1982年春,沙河第一家玻璃厂——褡裢镇平板玻璃厂开业,产销两旺。瞄准广阔的农村建筑市场,沙河的玻璃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样地“吃进”废旧玻璃,“吐出”再生玻璃。到1996年,沙河消耗了全国一半左右的废旧玻璃,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玻璃生产基地。
“污染我一个,洁净全中国”,这是沙河打出的“豪迈”口号。然而,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低端的小平拉再生玻璃在1998年引来“杀身之祸”,国家有关部委要求全部关闭沙河小平拉玻璃生产线。
不转型,就得死!
沙河竭尽全力争取机会重生玻璃产业。随后几年,沙河小平拉玻璃生产线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向着格法、浮法生产线升级。面积只有全国万分之一的沙河,玻璃产能却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河北的七成多。
望美实业,就在此次沙河玻璃产业的整体转型中脱颖而出。望美实业集团总经理姚衡回忆,当年他父亲用经营印刷厂攒下的家底,高起点闯进玻璃行业。
2000年,望美率先入驻沙河经济开发区,请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出全国第一条“一窑四线”格法玻璃生产线。2014年花大价钱从意大利进口世界顶级全自动门窗生产线,实现了客户个性化订单的自动化生产。从那年开始,望美再未增产一片玻璃产能,功夫全下在了深加工上。
“未增产一片玻璃”,顺应了化解玻璃行业过剩产能的大势。
从2013年开始,我省大力推进“6643”工程化解过剩产能,其中确定到2017年底完成36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削减任务。这项任务超额完成,压减了平板玻璃产能6406万重量箱。
此后,去产能力度丝毫未减。按照2018年我省重点行业去产能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到2020年继续压减平板玻璃产能2300万重量箱。通过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省平板玻璃产能由2011年的3.2亿重量箱,减少到2018年的2.39亿重量箱,企业由73家减至23家。
产能大做减法,为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和资源,我省玻璃产业面貌焕然一新。
链条在拉长——
在望美实业全自动门窗生产车间,姚衡算了一笔账:玻璃原片一平方米14元,加工成镀膜中空钢化玻璃升值到130元左右,如果把镀膜玻璃再做成节能门窗,一平方米能卖2500元至4000元。“决不扩产能,就做深加工,这笔账我算得清!”
这笔账,沙河更多的玻璃老板也在算。“十一五”以来,沙河共化解玻璃产能1.18亿重量箱,玻璃原片生产企业由176家减少到12家。沙河玻璃深加工企业从无到有增长到600余家,将沙河生产的40%的玻璃原片转化为千余种深加工产品。
产品更高端——
在星箭玻璃精磨车间,工人们目不转睛盯着旋转的精磨盘,将太阳能抗辐照玻璃盖片打磨到仅有头发丝直径三分之一的厚度。从“神舟”“天宫”再到“嫦娥”,星箭几乎为中国所有航天器披上了“护身铠甲”。
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秦皇岛玻璃产业如今百花齐放。耀华建筑装饰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琉璃艺术品《云纹琉璃大缸》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旭硝子汽车玻璃(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各类汽车玻璃……
这些新气象,昭示着河北玻璃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