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扩张背后:频牵出腐败 面临破产
在负债中扩张 寻根大学城发展的最初动力,源于1999年中国开始的史无前例的大学扩招政策。有数据显示,1999年当年招生数量增长47%,此后多年,以近30%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政策利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国华评论说,“真正抓住了这个机遇的却是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 2009年,中国高考人数开始减少。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校,尤其是三四流院校,可能面临生源危机。 然而,伴随着教育产业化,这些院校也刚刚经历过一轮疯狂扩招,并陆续展开了相应的基建项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在一次研讨会上称,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高校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 一般来说,大学城建成后,对于建设资金的返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校本部土地的置换、学生学费收入和住宿费收入等。在这些收入中,学生是一切收入的来源。大学城的学生规模成为决定投资胜负的关键。然而,一些大学城里的学生却越来越少。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扩招——— 贷款——— 再扩招,是中国教育产业化运转的有效链条,也是中国大学城遍地开花的最重要动力。大学负债也早已不是新闻。 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建设银行就对外发布了风险警示,谢绝对大学城的所有贷款。 除了卖地,尽管有政府的担保,大学的“破产”也已经出现,2009年8月,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里的上海经贸学院就宣布,学校不再续办,从而成为中国第一所倒闭的高校。 有媒体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关系着国计民生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不能当成产业来经营,仅仅看到收取的些许学费和高校附近一些房产、店铺一时的兴盛,而忽视教育的基础性和深远性,是一种极其浅薄的短见。 不过,在遭到多方诟病之时,刘志毅依然坚信,中国大学城的发展有其必要性。“它契合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刘志毅说,“现在几乎70%的学生都能上大学。这中间,大学城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大学城楼盘新贵养成记 记者发现,如今仍有许多网站挂着大学城里的楼盘或是别墅的广告。诸如广州大学城早都已被贴上“高地价”和“高房价”的标签,有人称其为“富人岛”或是“富人的后花园”。 和广州大学城一样,上海松江大学城建成后也拉动着当地地价的飙升。而重庆大学城则被预言为未来的富人区。 曾有记者对广州大学城教师进行调查,接受采访的5个教师,都认为大学城的房子“好”,其中有3个人明确表示,想买,但是大学城的房子都很贵,每平方米要两万多元,而且都是大户型,基本没有人买得起。 另有两位老师提到,虽然房子好,但是大学城的配套还不是很完善,晚上交通不便、买菜生活不便和小孩的上学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障碍。 记者走访大学城,发现众多楼盘空置率高、人气冷清,多个在售楼盘的经理一致表示,大学城楼盘以高端大户型为主,周边配套并不完善,所以入住速度较慢。此外,不少买家为投资客,这也是楼盘空置率较高的原因。 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十年前,大学城开始征地,征地价格很低,每平米仅有40元到65元不等。然而,2008年,广州市政府对大学城第一宗地块进行公开招拍挂后,“广州土地市场新贵”的称谓就再没离开过大学城。此后5年间,地价一路上涨,大学城每一宗土地的出让金收入都从数亿涨至数十亿元。 如此加速推地、拉高地价的做法,早在大学城推动房地产项目发展之初就受到质疑。 政府以公益性质开发大学城,并投入约300亿建设基础设施。对此,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葛洪义质疑道,不附带任何条件在大学城进行房产开发,就是允许开发商利用各级政府给大学投入的资源谋取私利。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地价持续上扬,大学城的建设将背离建设者的初衷。 来自大学城里高校的反对声音也不少。一位高校副校长曾向媒体表示,建设大学城初期,预留了建房的土地,因主要用于教育,按规定是不能作为商品房来开发的。除了骤然被抬高的房价,一些大学城仍多是学生们的聚集区。伴随着暑假到来,它们将再一次面临空城困境。 |
关键词:大学城,破产,广州大学城,招生数量,售楼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