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地价监测项目负责人:冷静等待市场信号的真实化
冷静等待市场信号的真实化——就地产市场焦点问题专访全国城市地价监测项目负责人 国土资源部16日公布二季度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土地成交价款增速迅速回落,地价上涨动力明显减弱,全国城市地价继续呈现分化趋势。就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传递的市场信号,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组负责人赵松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楼市总体仍在“探底” 记者:国有土地出让收入6月跳水,怎么从土地市场看这一情况? 赵松:出让金数据和地价监测数据变化都表明,经过两个季度观望,楼市转冷逐步传导至土地市场。加上房企上半年资金面总体偏紧,土地市场有效需求下降。还有,近几年土地供应量总体持续上涨,客观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前期供应已超量,需要时间调整消化。 记者:房冷地冷趋势探底了吗,要“救市”吗? 赵松:我觉得楼市下降未到“探底”程度。其实在一线城市和一些区域热点城市,虽然楼市成交量下滑,但价格并未整体下降。如果没有所谓“救市”,这一下行通道还得继续走上一段时间。 楼市、地市降温不必大惊小怪。经历近十余年高速增长后,该体现一些周期性变化了。在日美等国际上一个个地产泡沫之后,难道还有人坚信只涨不跌的“地产神话”? 泡沫破裂不是各方想看到的,但要通过正确途径引导“泡泡”内部压力逐步释放,不能继续吹大。实体经济支撑力不足,终究会反映到土地市场。以往“市场信号”变化,非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市场自身未能按准确的价格信号、供求机制及时调节,这要一定时间消化。 一二三线城市分类“粗线条” 记者:怎么看待土地市场区域分化? 赵松:从数据看,土地市场整体趋稳降温态势逐步明朗。但区域间或城市间差异明显。一线城市主要还是涨幅收窄,更多二三线城市负增长等。 目前以“区域”或“一二三线城市”分类来谈差异,过于“粗线条”。“分化”趋于“细化”。不动产的位置固定性决定了地产市场就是区域性市场。市场表现“缺乏统一性”是正常的。影响地价的因素包括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个层次。政府能做的,是完善市场规制,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从一般因素来影响地价变化,有时可以区域规划引导区域性地价。至于地块自身个别因素带来的价格差异,市场反映越充分越好。 记者;怎么看后市政策? 赵松:三季度预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全国商业、住宅用地价格走势将继续保持小幅波动,工业地价平稳上涨;各用途地价环比增长分化趋势或将有所收窄。 今后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又要多措并举,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对“定向降准”、“定向调控”等差别化政策,需注重实施后的综合效果跟踪评估,关注联动效应。不要仅强调“政策设计的本意”,更要看在现实中,经过各种环节“转向”“放大”的真正效果。 在“大趋同,小分化”下分类、分城调控 记者:“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对中央、地方有什么不同含义? 赵松:在“中央政府保持定力,地方政府自行调节”差别化管理下,地方实施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楼市政策,即使同类或同区域内的城市,也出现不同动向。这种地方政府拥有自主权的分类调控、分城调控模式持续,“大趋同,小分化”现象可能会更多出现。 在市场波动期,中央政府“定力”与地方政府“活力”形成“合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习惯了行政力量“立竿见影”,要改习惯很难。在市场化大框架下,各级政府要摸索分权分工模式,监管好、服务好。中央政府推进改革步伐不能因某些经济指标“不理想”动摇,要尽快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实招。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提高当地公共服务水平。
|
关键词:全国,地价,城市,市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