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怒批救市不能无节操
搜房产业网讯:2014年上半年以来,“楼市低迷”的现象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政府被呼吁“救市”。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取消限购,呼和浩特公开取消限购之后,外地政府派出专门人员前去请教经验,正在全国各地都陷入“房价下跌、取消限购”的讨论洪流中时,常州日报作为常州市党报在头条区发布“上半年市区商品房销售居全省第3、江浙沪第5——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的文章。 此举一出,各家媒体争相转载。因为常州市楼房空置率高,素有“鬼城”之称,常州日报头条发布“购房好时机说”变相救市之心昭然若揭。但支持此说的各种数据却受到媒体与网友的质疑。 常州日报数据来源存疑售楼人成房地产专业人士 据该则报道提及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区商品房及商品住房销售备案面积分别为305.6万平方米和250.7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6.63%和11.25%;从成交均价来看,上半年常州市区商品房及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分别为6854元/平方米和6796元/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7.15%和5.82%。 文中还指出,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市区商品住房的供销比为1:0.93,与去年的1:0.76相比,“去化效率明显提高”。 “上半年新增供应降幅明显大于销量降幅,表明市场已经在发挥调节作用,开发企业均在有意识地减少推盘,减轻市场的压力。”该报道指出,“对于下半年的走势,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均表示,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的好时机。” 据常州房产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常州共有66个项目开盘或加推新房源,新增房源超过17000套,较2013年上半年同期增加了近1000套。 尽管推盘量有所上升,但上半年常州五大区的商品房成交约为2.8万套,比去年同期下降8%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住宅成交量同比下降了近2成,成交均价更是连续半年未突破7000元/平方米。 这样的数据首先得到专业地产机构的打脸。 世联地产数据显示,常州市2014上半年商品房成交36196套,其中商品住宅成交25450套,同比去年31031套下跌17.99%。截至今年上半年结束,常州市一手房商品住宅可售面积为1231.81万平方米,若按近26周常州市商品住宅周平均11.96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计算,目前常州市的新房可售量需要超过103周的时间才能被市场完全消化掉,也就是近2年的时间。 由此可见,常州市房地产库存确实存在大量积压的境况。而文中提及走访多位业内人士,竟然是2个卖楼者及1位买房者。 因此,常州日报此文观点并没有获得大多数的网民认同。其中,网友在该原文后的评论达到近2000次,有网友评论称“让市场说话,做个冷静的购房人”,也有网友质疑该文观点,并反问“如果购房时机到了,为何成交量还是上不来?”。而少部分网友则质疑该文的动机,认为是“常州地方政府变相救市,号召大家买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报道文末署名作者为“缪滋来”和“黄洁璐”,据查证,署名作者黄洁璐为常州日报社记者,而缪滋来实为常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宣教处处长。对此,网友只能用“呵呵”二字回应。 事实:救市之举一切源于加工制造业的衰退 了解常州房地产市场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常州就是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代表。从2006年以来,每次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常州都是重灾区。归根到底,是地方政府卖地规模太大,城镇化人口规模跟不上房子供应量。加上常州过去是加工制造业的基地,城市发展规划过快,而后来加工制造业出现了衰退,城市人口聚集能力衰减,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房屋闲置、空置,卖不出去的情况很多。 还记得2008年房地产调控的时候,常州就曾采取过政府出钱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来作为保障房的情况,这个做法虽然在当时从保障房的建设角度,是一个创新的地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州市场上的房子过剩问题,一直是长期存在的。 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控深度和广度还远没有到位,呼和浩特等一些城市宣布放开了限购,但是这些措施,都符合地方房地产市场情况,也不会给市场带来过大的市场干扰因素。而常州竟然在当地党报头版头条发文号召买房,却是有点滑天下之大稽的意味。 官媒批常州日报头条号召买房:救市不能无节操 人民房评:“救市”要有底线。虽然房地产市场已经呈现区域化格局,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双向,乃至多向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下房地产市场可以无限制,无节操地去“救市”。 这种“救市”做法,也未必有效。常州房地产市场过剩的问题,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供地过剩,应该按照住建部等部门提出的双向调控的措施,加强供地控制,同时制定人口和土地、房屋建设匹配的城镇化规划。地方政府不应该无节制卖地,应该尽快从土地财政的依赖中摆脱出来。而不是靠地方党报来吆喝几句,号召买房,就可以解决这个城市房屋高库存的问题。 评论:取消限购未必是房地产泡沫化信号 地方政府欲以取消限购解冻陷入冰封滞销的楼市,其作用也有限。 限购,这一命令性指令,直指商品的稀缺性。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量一度过大,供应却不足,拥有财富的权利者或投机客早已敏锐嗅出这蕴藏着的商机,结果越来越多的炒房大军在不断追逐资产增值时,房地产泡泡也被越吹越大。为抑制这种投机行为,政府强而有力发出限购这一指令。 作为抑制投机的“杀手锏”,限购在楼市遇冷时,却成了一道枷锁。特别是止跌不住的房价,其负面预期已传递到长期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收入上却是大幅锐减。解冻已成为地方政府必选项。 但大可不必为取消限购而惊扰。首先,限购政策主要影响的是投资需求和一小部分的刚性需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松绑的动力,主要是对前期无视市场需求,盲目造成运动导致库存量大量积压的修正。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向下调整的情况下,限购放松也难以引入投资需求。因为限购放松传递的供大于求信号,表明房子已不是时代稀缺性产物。如果房子不具备稀缺性,那么投资的价值将大为降低。 其次,取消限购并非市场化手段,至少也不是终极手段。人为扭曲供求关系、人为隔断市场“无形之手”的自动调节,容易造成“需求堰塞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命令性指令显然有悖于这一要求。因此限购退出舞台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再次,即便全面放开限购,在没有限贷的配合下,限购的作用十分有限。毕竟扩大购买人群前提也应该确保购买能力的存在。 因此,常州日报的“购房好时机说”,大家只能当笑话看看,乐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当真。人民日报的批评虽大快人心,但也不能改变穷人依旧买不起房子的事实。如何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良性化发展,各方任重道远。 |
关键词: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住宅成交量,常州市区,网友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