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出炉 房贷高烧作何解
央行近日发布了7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反映出信贷跳水,M2(广义货币)与M1(狭义货币)“剪刀差”扩至15.2%,创下2010年1月以来纪录;且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而新增房贷占比却超过90%。 金融空转 谨防新增贷款“虹吸效应” “虹吸效应”源于市场资金面的宽松和低成本 据上周末央行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相较前几个月大幅减少,虽仅增加了4636亿元,但其中住户贷款就高达4575亿元,大有完全“垄断”新增贷款之势。 M1增速大幅高于M2,住户贷款占比新增贷款比重过大,这一货币政策的落地窘境,虽自上半年以来就一直在延续;但是其进一步升温的恶性态势,却在相关职能部门预料之外。 M1增速大幅高于M2,说明当下资本在“持币观望”,严重缺乏中长期投资意愿,而住户贷款占比新增贷款的比重过大,同样表明当前“金融空转”色彩浓厚;因为,新增住户贷款的“绝对主力”是居民中长期贷款,而居民中长期贷款的“绝对主力”恰是房地产按揭贷款。 金融空转在加速、新增贷款进入楼市,而企业贷款却出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减少26亿元)。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极有必要尽快拿出应对方案,以避免房地产市场对新增贷款过度的“虹吸效应”。 房地产市场对新增贷款的“虹吸效应”,源于市场资金面的宽松和低成本;当这一市场资金面,遭遇实体经济优质资产端的急剧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优质资产端的溢价必然会大幅上升,从而导致今年以来一二线大城市的楼市,以及少数上市公司的股权,进入疯狂抢夺阶段。 如果任由“虹吸效应”发酵,必将产生严重后果。这不仅是房地产过度挤压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源,而且,持续攀升的地价和房价,还将对已然不振的实体经济造成进一步打击——地价和房价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传导作用,地价和房价的持续攀升,也意味着制造业厂房租用成本,创新和服务型企业的办公,以及员工居住成本的连带式上升。 之于当下,为避免房地产市场占据过多的信贷资源,以及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打击。首先,应增加一二线大城市的土地供给,限价、限贷等行政调控仅有一时之效,根本之处,还是要解决一二线大城市房地产的供需失衡,只有预期供给大幅增加了,市场的投机性和房价的持续攀升才不会这般疯狂。 其次,在短期无法有效平抑地价和房价之下,可针对实体经济的厂房和办公用房租赁成本,尝试与企业所得税挂钩进行适当的优惠减免,构建起动态平衡机制。比如,制造业的厂房租赁成本,以控制在该行业平均营收利润率的10%左右为宜,而创新和服务型企业的办公用房租赁成本,以控制在行业平均营业利润率的20%左右为宜。 除此之外,为避免房地产市场过度的“虹吸效应”,有序引导市场资金面渐进流入实体经济,当前的境况还有进一步减税的必要,针对部分区域房地产开发的投机性,也有尝试引入现售房制度的必要。 去空心化 房贷“高烧”因产业资本“离制造化” 房贷“高烧”病因是实体经济的“虚化” 央行上周末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引发人们强烈关注。据报道,整个7月人民币贷款只增加了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而住户贷款就增加4575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了7月新增贷款的“中流砥柱”。 房地产“一枝独秀”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却独木难支中国经济大厦。房贷“高烧”只是一个症状,真正的病因是实体经济“虚化”导致产业资本“离制造化”,光是给房地产“退烧”,可能进一步导致“病情恶化”。 究竟是高房价吸引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见异思迁”,还是制造业因利润“移情别恋”推高房价?这恐怕互为因果。实践证明,简单的遏制房价,政策层面已显“黔驴技穷”,房价越打越高;而“姜你军”“蒜你狠”等领域的投机行为层出不穷,资金就是不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进退两难:央行降息降准,低成本的资金“洪流”就会汹涌到股市、房市,实体经济被抽血;一旦收紧货币,“融资难融资贵”,受害最深的还是实体经济。 透过诡异的信贷数据看本质,房贷“高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折射的是产业资本“离制造化”与企业行为的“空心化”。但产业资本“离制造化”,也具有必然性。首先,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服务化和产业结构“软化”是必然趋势。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因此遭遇了不少困难,产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较普遍。其次,我国产业环境的约束力不断增强,如高税率、资源要素价格上升、贸易摩擦等,导致“空心化”成为企业集体行为。 若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产业资本大量涌入“互联网”等“新经济”领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在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刺激下,产业资本并未回到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大量涌入了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美国政府才真正认识到实体经济的作用,并倾力实施“再工业化”革命。当时美国一些数据与我们何其相似。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国民经济中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比重超过20%,特别是金融业公司利润占全部公司的利润的40%。 因此,我们要跳出货币政策的思维模式,从产业资本、结构的视角来寻求方法。一是确立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政策,以宏观政策引导,防止产业资本“离制造化”;二是强化现代制造企业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产业扶持引导资本回流;三是激励实体经济企业创新,提升利润率;四是拓宽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渠道。五是挤压企业投机行为的获利空间。 发烧虽是症状,但是高烧也会“烧死”人,给房地产打退烧针则是当务之急。(盘和林) |
关键词:房贷,金融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