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评楼市”传递了什么信号
进入2014年,中国楼市在经历了多年的高歌猛进之后终于开始发生变化。正值敏感时机,新华社近日连发楼市五评。此次五评,距离上一次时隔整整4年。联想上次“五评”,此次“五评楼市”,又让外界纷纷猜测调控手段的拐点是否将至。 观点:全国应“不同地方视不同情况定向调控” 2010年,新华社就中国地产发表“五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导致的高地价和高房价。 半个月后,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当年4月17日,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即新“国十条”),旨在“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4年后,相似的一幕出现了,不同的是,这一次房地产价格已经从上涨状态变成疲软状态。新华社此次“五评”指出,2014年已经过半,伴随着一些地方楼市库存高企、成交低迷,呼和浩特、南宁、铜陵、济南等城市陆续放开限购。 文章《三个“拐点”辩证看》认为,每个人对“拐点”的理解不一样,在当下背景中,全国应当“不同地方视不同情况定向调控”。另外,对比楼市拐点,更应该警惕市场炒房心态的“拐点”。 分析:未来楼市涨跌或将出现分化 在外界看来,拐点来临并不意味着房地产的崩盘。目前,库存量大的江浙地区变成了降价急先锋,但北上广深以及厦门房价环比仍在上涨。其中,厦门的房价自今年以来连续4个月领涨全国。业内人士认为,房价不会全面下跌,而是有选择地下跌。 经济学家智强表示:“房价是否有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是否有泡沫,要看是否有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房价的等级决定了买房者的等级,有钱的买学区房,买地理位置好的,买北京二、三环内的房子;而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这些地方的房价简直就是天价,那就要往外围迁徙。” 事实上,这样的状况,北京不是特例。上海、广州等地都有同样的问题,即使同一个省,也会有省会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中国房地产业真要下滑,那也是有泡沫的地方会下滑,而供求两旺的地段是否会出现下滑趋势,目前不好判断。 猜测:连续发声释放出托市信号? 新华社再次连续发声,让外界觉得意味深长。 文章指出,“不管是经济学界,还是政府层面,共识越来越趋向统一:那就是从依赖强力‘限购’这种政策手段调控楼市,加速过渡到借助税收等市场手段调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全国一盘棋一刀切地调控,开始向不同地方视不同情况精准定向调控”。 结合实际来看,呼和浩特、南宁、铜陵、济南,甚至杭州、大连、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尽管没有明确文件表示放开限购,但限购松绑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有业内人士指出,新华社是在连续发声,释放出“托市”的信号。“现在成交太差了,大家都不买房,确实影响宏观经济。”一名业内人士指出。而在楼市成交低迷、库存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对之后的“救市”举措充满渴望。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指出,未来不排除通过出台相应限购取消政策、鼓励资本先进入实体经济等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段救市。 “在房价出现下跌的情况下发出声音,新华社其实是希望从舆论角度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指向”。 争论:坚持限购有无必要? 但对于此次“楼市五评”,是否可能重现40年前调控政策随之而来的情况,业内有两说:一种观点认为,很多城市已经在事实上放松限购,不如由此顺从市场的变化,放宽政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仍需要坚持遏制投资需求。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政策无可厚非,但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政策不宜放松。 山东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岗说:“应允许房价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迫不及待调整政策。” 更有人士担心,从长期来看,地产市场“供小于求”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如果此时大面积放开限购,等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后,房价将会报复性反弹。 而在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经济学者叶檀和财经专栏作家许一力眼里,大家不用担心所谓“拐点”一说。 “中国房地产仅仅是脱离了黄金时代,而随着购房需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被正确地引导和分配,房价会缓慢地步入一个更为理性的白银时代。而这种趋于理性,并不意味着房价的大幅回落。”许一力表示。 |
关键词:拐点,房价,五评,楼市,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