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只涨不跌” 楼市“调整期”会持续多久?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楼市成交呈现量价增速双降的局面。局地成交量大幅下跌,“零首付”重出“江湖”,库存高企市场预期变化……楼市“调整期”基本确立。 楼市“调整期”会持续多久?房价回归合理还需克服哪些障碍? 20余地“松绑”楼市,市场现分化总体“波澜不惊” 随着7月14日起江西南昌部分“解禁”限购令,调整楼市政策的城市达到约20个。 “过去地产调控‘一刀切’,市场信号基本处于失真状态。”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首席研究员李战军说,“限购政策逐步退出,有利于让房地产业回归市场,也有利于产业政策的调整。” 记者调查发现,历经近半年的地方政策微调,房价未现大幅波动,但全国市场分化明显。 --预期看淡:购者观望,房企促销。在信贷收紧、资金压力、自住房供应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市场供需双方的预判转向,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多,房企“让利跑量”心理渐占上风。搜房网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房价可能进一步下降。 --类型分化:住宅趋冷,豪宅坚挺。6月份以来,高端住宅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特点。上海中原地产研究咨询部高级经理龚敏认为,这说明政策调控趋于灵活合理,去年以来压抑的需求得以释放。 --博弈变化:中介硬撑,业主降价。虽然大部分二手房中介机构仍不愿轻易降价,网上挂出的价格与去年相比仍然“坚挺”,但多数买家看淡市场,二手房议价空间明显增大。 “调整期”确立,调整时间可能比以往更长 调整期各市场主体心态各异,部分开发商坦承“坐地生金”时代终结,却仍存救市下触底反弹幻想,一些刚需购房者持币观望的同时也有人等待抄底捞金。 “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但这次下滑绝对不同于以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说。回顾2008年的V形快速反转、2011年的U形反转,这次的调整并非因为限购、限价等行政因素。因此“不能凭以往经验而论”。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认为,当前的房地产业呈现增速下行、高位盘整、理性回归三个特征。“一线城市存货压力相对较小,有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复苏,二三四线城市的调整时间将更长”。高通智库则认为,基于当前核心城市房地产供应增加趋势、群众观望情绪,以及行业资金链格局判断,2014年房地产调整可能呈现L形走势,即本次房地产调整将比过往更长。 “中国楼市消化不良,前期已经把未来房价上涨空间透支了。”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说,“要慢慢通过市场来平衡,房地产‘不可能是一个永远没完没了涨价的产品’。” 深度“挤泡泡”,三大阻力值得警惕 楼市总体回调,但记者调查发现,三大不确定因素仍需警惕。 警惕地方借“分类指导”之机救市。7月10日起,济南限购政策全面放开;房价几可比肩一线城市的厦门也传出松绑消息。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林说:“济南全面放开限购势头过猛、动作太大,中央授权地方调控不意味着‘放水’。要警惕以调整之名浑水摸鱼、突破政策底线。” 一线楼市仍“局部过热”。近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多个单价超5万元的“天价盘”集中入市。此外,土地面粉贵过面包的情况仍在一线城市上演。业内人士担忧,随着三四线城市风险不断增加,房企为趋避风险将重回一线城市“避风港”拿地,需警惕加剧后市隐患。 警惕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施压房贷“开闸”。房价下行趋势渐显、购房者观望情绪加重、商品房库存高企,开发商对信贷开闸的呼声也逐渐升高。多位专家指出,楼市后市会不会反弹,最关键因素就是信贷政策是否放松。 王珏林指出,楼市调整过程中,要防止个别地方政府夸大困难程度、房地产公司过分强调行业困难,将个别案例和区域的问题扩大化。应保持政策定力,坚决遏制投资投机行为、保护刚需,避免“用错药”“过猛用药”导致房地产业走上回头路。 从“政策市”到“市场市”,长效机制不能失约难产 “楼市进入调整期,同时也是完善各项政策的窗口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说,“从长远看,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不暴涨暴跌,必须切实推进土地、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与房地产市场运行相配套的地产税制改革。” 一是改革金融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房地产市场冷热关键在金融。”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必须防止过高的金融杠杆形成房地产泡沫。当前还要继续执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增加有效供给。陈晟认为,房地产市场最终仍取决于供求关系,应积极调整结构,适度降低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指标,增加住房用地指标平抑房价。同时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土地的长期供应。“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市场是导致地价房价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顾云昌说,土地制度改革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三是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秦虹建议尽快推进住房信息联网和不动产登记制度工作,在此基础上推进房地产税。顾云昌建议,通过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调整改革房地产业税收体系,增加持有环节的税收比重,降低交易环节的税收,理顺开发环节的税费征收。 专家指出,长效机制是决定我国楼市能否从政策市向市场市顺利过渡的关键。6月底未能“顺产”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呼声大、动静小”的房产税试点等都说明其中的利益博弈和难度。一些改革方向已成共识,但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拿出改革攻坚的勇气,超脱利益掣肘,让长效机制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推进。
|
关键词:楼市,调整,地产,持续,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