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楼市调控应避免“抽风”
楼市调整,似乎又处在一个新的节点上。日前,一些三四线城市已经开始放宽限购政策,给火势微弱的楼市加柴添薪,以防“薪尽火灭”。 持续的釜底抽薪已经让不少地方曾经炽热难当的楼市开始明显降温了。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含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降至11个月最低。4月70个城市中,有22个城市的存量房屋价格较前月下降,3月时为14个。今年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9%,商品房销售额下降7.8%。 调控带来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压力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到期债务的压力。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习惯了依赖土地收入作为质押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不仅会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同时也将会让许多建设项目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经济增长及房地产企业的压力。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将导致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增加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谁都不希望房地产市场崩盘,从而出现断崖式下跌。但防止楼市泡沫“卷土重来”却又是必须的。如果此番调控失败,将有可能使一大批等待购房的中低收入者“梦断调控”、对房地产市场彻底丧失信心。 纵观近十年来的中国楼市调控,不难看到这样一条规律,即:面对楼市泡沫,政府接二连三地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调控。一旦调控到某个节点,由于内外部形势出现了一些变化,于是突然之间政策极易出现大逆转,各种调控政策一夜尽改。于是,楼市又开始升温,泡沫又开始重新聚集,危机感又开始上升。这时,新一轮调控又开始了。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连续,不仅让经济转型成为空谈,也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更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如何保证房地产政策的连续性,促进其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抽风式”调控?须知,制定政策犹如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一样,既定目标明确之后,手里方向盘必须根据路况不断进行微调,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应避免大幅度的转动。 在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时,首先必须高瞻远瞩,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其实,任何一个产业,其市场波动是正常的,不波动才不正常。我们一定要习惯波动,沉着应对,绝不能大惊小怪,失措惊慌。第二是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如果离开了可靠的信息和准确的数据,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第三,要排除杂音的干扰,避免眼前的假象所误导。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因此,每当一项政策出台时,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反映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正常的,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在多种声音中找到最值得倾听的声音,在不同利益主体之中求出“最大公约数”,从而创造更加持久的长期经济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冰火两重天”。统计显示,即使经过持续的调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同比涨幅仍达“两位数”。这与南宁、铜陵、温州等中小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出台政策,也应该考虑到这些不同的因素,区别对待。 尽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相继放宽了限购政策,但决定楼市根本趋势的信贷政策暂时还看不到放松的迹象,因为决策者已经清醒认识到,只有做到“谋定而后动”,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关键词:楼市,调控,政策,抽风,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