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楼房“未老先衰”
“90后”楼房“未老先衰” “楼粉粉”如何不再重演 4月4日上午,在浙江奉化市居敬小区,一幢仅有20年房龄的住宅楼突然坍塌,造成7人被埋,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而4年前,就在当地,一幢建于1987年的砖混结构居民楼,同样出现了倒塌情况。 据新华社杭州4月8日电,奉化市已启动对居敬小区塌楼事故原因的调查,建设施工的3名直接责任人员因涉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奉化市已启动法律程序,调查房屋坍塌具体原因,开展相关责任主体认定,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由政府出面向责任主体追偿,确保依法赔偿到位。该小区第29幢未坍塌的部分,已于7日下午2时45分被拆除。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仅是奉化,在国内许多地方,人们抱怨今天大干快上、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时,发现在建筑质量上曾经颇得人心的“老楼”也隐患频出。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现在百姓正居住的楼房,不少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80后”“90后”楼房,正值刚健的黄金年龄,却“未老先衰”。 对此有专家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由于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那个时代刚刚进入市场的建筑工人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有的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考虑到建筑成本,当时一些结构应该采用钢筋和水泥的地方或减少或取消,也会严重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此外,在使用中破墙开店、野蛮装修屡见不鲜,也为日后房屋坍塌埋下隐患。 -析 广州日报 “先天不足”亟待“后天弥补” 正像有专家分析的那样,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但这样的“先天不足”却并非没有办法“后天弥补”,尽快开展全国性的房屋质量普查,建设标准化的维修、加固、安置方案,是解决这一历史问题必不可少的“补课”。 与建筑质量不好相比,明知质量不好还不补救才是最可怕的。以奉化居民楼倒塌事故为例,有居民称就在事发前几天,当地有关部门及专家还来鉴定过,但并未发出预警,反而要居民安心居住。要将类似的“楼粉粉”扼杀在事故发生之前,对现有的排查、预警处理方式应有所反思。 在排查质量不合格的危楼“存量”同时,也要控制“豆腐渣”工程的“增量”,这就要求加强政府对于建筑质量的监管。房屋可能是国人一生中购买的价格最高的商品,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建筑质量无论多么严格都不过分。如果我们自己的质检不给力,时间和灾害会用别的方式检验房屋的质量,只不过可能需要我们付出财产甚至生命的惨痛代价。 -辨 法制日报 杜绝“纸上监管”确保质量 不说特殊时期为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而集中建了一批质量低劣的“快餐式”建筑,即便在时下,由于种种不作为和乱作为因素,建筑质量同样难以令人满意,一些建筑刚建成就成为危房,楼顶开裂、墙体脱离、钢筋瘦身等偷工减料并不少见。 而令人忧虑的是,对于质量的把关却往往是自说自话——从建设单位到施工单位,住建部门到房管部门,从表面上看,监管环节众多,部门数量不少,然而大都是“纸上程序”,程序性把关的多,实质把关的少。真正对质量进行现场验收并出具结论的,往往是建筑公司雇来的监理公司。在这样的质量体系和责任把关下,建筑“质量报复周期”比理论可能更加不可预知。 新建筑“未老先衰”亟待全面体检,而且这项工作必须尽快启动起来。一方面要尽快对所辖城市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和检验,另一方面要对新建的楼房重新进行质量检测,建立全面而完善的质量档案。更重要的是,必须从质量本身进行源头控制,让检测标准能够对接国际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建筑质量,“奉化危楼”才不会成为民生之痛。 |
关键词:楼房,质量,坍塌,调查,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