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房拉低北京房价7.4% 7月成交量环比翻7倍
2016年7月,北京全市自住型商品房共成交1982套,成交量在6月的基础上翻了7倍。此番自住房成交的攀升,引发市场关注。 机构数据显示,从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25个月(两年有余)的时间里,北京全市自住型商品房共成交了49636套,成交面积为439.33万㎡,成交均价为18507元/㎡,成交金额为813.05亿元。 7月自住房成交量环比翻7倍 自住型商品住房是北京市2013年要推出的定位为“自住”的商品房,此类住房价格比周边商品住房低30%左右,面向全市符合限购条件的家庭。购买此类住房后5年内不得上市,5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交财政。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数据中心统计显示,2016年7月,北京全市自住型商品房共成交1982套,成交量在6月的基础上翻了7倍。此番自住房成交的攀升,引发市场关注。机构数据显示,从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25个月(两年有余)的时间里,北京全市自住型商品房共成交了49636套,成交面积为439.33万㎡,成交均价为18507元/㎡,成交金额为813.05亿元。 从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各月的成交量、成交均价情况来看,自住型商品房交易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同时,2016年的交易量明显低于2014年、2015年。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自住房交易的活跃与否主要由项目入市时间左右,有项目入市,交易量大涨,无项目入市,交易量大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住房项目颇受欢迎,出售快、成交周期短,项目入市后很快就能带来交易量的大幅变化。 从成交均价来看,25个月以来,自住房的均价为1.8万多元/平米, 2016年7月的均价基本稳定在2万左右,价格整体还是较为平稳,没有多大涨幅。 自住房将北京新房成交均价拉低7.4% 影响自住房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是地理位置,截至今年7月,除东城区、西城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北京其它区域均有自住房成交,其中朝阳区、通州区、门头沟区、大兴区的自住房成交最多,分别占所有成交自住房的26.8%、13.5%、11.3%、11.1%。 均价基本符合距离核心城区越远价格越低的规律,房山、平谷等远郊区在1万左右,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区域则超过2万。 从环线分布也可以看出类似的规律。截至今年7月,北京的自住房成交绝大部分集中在五环以外,其中五、六环之间占52.6%,六环外占38.4%。四、五环之间只占7.4%,三、四环之间占1.6%,三环以内则没有自住房。而价格上则是四、五环之间的自住房最贵,均价为2.4万/㎡。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数据中心统计,如果剔除自住房,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北京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的均价一直都低于不剔除自住房时的价格。而综合来看,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北京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均价为30212元/平米,剔除自住房后,均价为27977元/平米,自住房在此期间将北京新宅的均价拉低了7.4%。 价格低廉致自住房竞争激烈 截至2016年7月底,北京自住房有成交的项目共有52个。进入8月,自住房的热度继续攀升,上旬已成交2235套。接下来还有新的项目进入选房签约阶段,自住房的热络还将持续。 机构数据统计显示,自住房土地的供应2013年为187.4万平方米,2014年为295.4万平方米,2015年骤降到52.8万平方米,2016年截至目前则只有6.65万平方米。 进入2016年以后,自住房的成交量明显下降。今年1-7月,自住房共成交4594套,同比2015年1-7月减少了68.9%。供应量也同样大幅锐减,今年1-7月,自住房的新增供应量为6777套,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0.8% 胡景晖认为,自住型商品房推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首次置业的刚需购房需求,平抑房价。从入市以来的整体情况来看,自住房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平抑房价作用,解决了部分刚性购房需求。 自住房开始成交以来,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每月都被其拉低,不错的性价比使得刚需族为获得购房资格而竞争激烈,相关项目往往都是入市火爆、高效成交、迅速售罄,可见自住房的推出符合刚需一族的需求,受到了刚需一族的欢迎。在北京楼市逐步高端化、豪宅化之时,自住房确确实实让刚需族有得选择,满足了他们的住房需要。 不过,新房市场的豪宅化正在让自住房的价格优势缩小,加上目前自住房土地供应锐减,在消化已有的存量之后,未来价格相对低廉的自住房的持续供应将面临较大挑战。 |
关键词:自住房,北京房价,成交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