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旧改全年任务已签约一半
原标题:黄浦旧改全年任务已签约一半 本报讯(记者 陆绮雯)昨天,刚刚结束区两会不久的黄浦传来一个好消息,随着老西门新苑二期、太平桥118街坊等两个项目第二轮征询均实现生效,今年以来,黄浦区旧改签约总量已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50%,旧改工作顺利实现良好开局。 黄浦区拥有最繁华的南京路、淮海路,然而在亮丽门面的背后,却隐藏着易被忽视的居住困境——全区至今仍有二级以下旧里100多万平方米,8.7万户居民还在用马桶。黄浦区单位面积旧改量位居全市第一,这是黄浦区最大的民生难题。 如此高难度的旧改工作,如何实现计划提前达标?新与旧、拆与留,黄浦在最繁华又是最困难的现实中书写一种平衡。 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洪继梁告诉记者,“撤二建一”以来,黄浦始终将狠抓收尾作为提升工作质量和推进旧改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统筹资金、房源、队伍等核心要素,聚焦重点,不断强化推进力度,努力缩短周期,把有限的资源从收尾项目中释放出来,并投入新启动项目中去。2014年下半年启动生效的尚贤坊、123街坊和132街坊(北块)等项目签约率已突破95%;同时,董家渡10号地块、115街坊(东西块)、太仓路吉安路拓路、124街坊等5个结转项目签约率均突破99%。根据总体推进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基本可以完成收尾4—5个项目,全年力争完成收尾6—8个项目。在洪继梁看来,依法征收,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是高效推进旧改工作的最好方式。 征收项目加速推进带来的好处,居民有切身感受。3月12日下午,位于肇周路107弄10号的老西门新苑二期旧改项目房屋征收现场一片喜庆气氛,居民在庆祝该项目第二轮签约征询启动当日签约率达到88.69%,这意味着征收补偿协议生效,这一高签约率也再次刷新黄浦区旧改首日签约记录。 王玲娣、石燕芳等几位居民在协议生效的背景板下拍照留影,且不约而同穿着红色系的衣服。王玲娣兴奋地说:“不怕不好意思,人家穿两条裤子的时候,我要穿三条裤子,因为常年住在底楼,每年家里都要淹水,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现在签好约,很快可以搬新房子了,感觉太阳照到我身上了!”石燕芳是该项目第一个签约的居民,她的激动也溢于言表:“我们一家三口在十几平方米亭子间里住了几十年,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不签约,我就是脑子不清爽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区合并后的黄浦区拥有众多历史风貌保护建筑,保留城市的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协调好拆与留的关系,也是黄浦区在旧改工作中特别注意的重点。洪继梁表示,既要解决拆的问题,又要注重留的问题,黄浦区走的是一条“拆、改、留”并举的综合改造新机制。经过这些年的摸索,黄浦区上下日渐形成共识,旧区改造不能简单地搬、拆、建,而要从建筑保护、历史文脉、文化传承的角度多做深层次思考,科学规划、形成精品,努力不留遗憾。 作为全市首个历史风貌街坊整体保护改造试点项目,同福里率先探索了老城区保护性改造的新模式,为老城厢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风貌实现两全提供范本;露香园路旧改项目,则将开明里整个街坊的石库门建筑完整保留,成片进行保护性改造;最近,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的尚贤坊项目也顺利启动生效,目前签约率已突破95%。 下一步,黄浦区还将从专项规划角度进行深层次探索,通过规划先行来确定重点保护项目,引领风貌保护“由点及面”。 据悉,按照目前的旧改节奏,黄浦区总的旧改量可能要用三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但黄浦方面表示,将坚守一笔一划,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追求质量,目的就是努力给百姓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
关键词:黄浦区,签约率,历史文脉,旧改量,建筑保护,董家渡,地块,居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