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主动分工等待顶层设计出台
近一段时间以来,京冀、京津、津冀已分别完成多个合作框架协议及备忘录,京津冀三地相互合作框架搭建初步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一步走向实质阶段。在交通、医疗、市场等方面,京津冀三地也在不断探索突破。各方面的突破,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利好? 产业绝缘阻碍转移 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京津冀两市一省产业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产业的绝缘,就是产业不相同、不相关也不相联。 北京主导产业是高端服务。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消费型服务、物流服务和社会服务,但都是与河北、天津关联不多的。 天津的产业有自己的特性,是先进制造、科技成果转化,简单说就是加工制造和南方的苏州、东莞是一样的,是外向的,和河北、北京联系也非常少。 河北的产业以钢铁、煤炭、电力为主,这三个加在一起占整个产业的50%,这些产业和天津、北京的产业其实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这就导致了城市之间的不能互相利用。虽然北京有很好的人才、科技、资金,但是河北没有用上。北京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但是北京的农产品市场是消费山东的农产品、蔬菜,其实服务业也是这样。 干部交流 带来好项目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张建国 目前京津冀三方之间已经在一些方面形成了共识,不过现在这些合作还都是表面上的,今后京津冀的合作还需要更深层次、更核心的方面发展。 我注意到,北京市委原常委陈刚调任贵州后不久,很快便成立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建成了中关村大数据贵阳基地;2010年以来天津启动的“小巨人”行动计划成效卓著,与黄兴国在浙江工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理念不无关系。 这些例子都说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干部进行相互交流任职,实现地域间的感情、观念融合及资源优势互补,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催化剂。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京津冀三地厅处级干部交流任职机制,促进三地间深层次的了解,加快提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收到历练培养干部的成效。 干等不如试着做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王树强 京津冀三地的职能部门互相合作发展,这不仅是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其实市场已经走在了政府的前边。 目前,津冀对于北京有限的产业转移“争夺”已经很激烈了,这件事需要分两面来看。好的一面在于,是市场就要有竞争,有竞争才能产生效益、提高服务,而不好的一面在于,无序、混乱的竞争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产生浪费。 要避免无序发展,就需要国家明确天津、河北各地的功能定位,让北京的产业知道自己应该去哪儿发展。 但如果天津、河北一味等待顶层设计去定位,就会走入一个死胡同。现在京津冀三地开始互相协调、在微观方面调整,这是个好开始,一旦三地自己定位明确,顶层设计也就更容易出台了。 |
关键词:京津冀,顶层,设计,农产品,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