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数据反馈阻碍绿建评价体系升级 专家呼吁公开
“小样本分析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时代,封闭、隔离的‘数据孤岛’难以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能源基金会莫争春博士在《第三届能源基金会建筑项目交流会》上表示。而在此次交流会上,华盛顿特区政府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部前主任Sam Brooks分享了该市在利用数据上取得的成果。 中国大陆的绿色建筑市场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起步的,但是目前看来仍然处在初始的阶段。其中,缺乏系统的数据反馈成为阻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升级的因素之一,也成为众多企业在绿色建筑领域保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4年春节,春运迁徙图成为了运用大数据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各个领域积极触网,运用“互联网思维”时,如何运用能耗方面的大数据来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做出实质性的、能支撑决策的作用,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思考的问题。 目前,建筑能耗的数据仍处在一个“混乱”的阶段,两位与会演讲嘉宾都在PPT里面展示了用搜索引擎检索“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结果,所得出的数据都不一样:江亿院士在2006年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是23.1%,王庆一教授同一年的报告结果却是21.7%;住建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为27.5%,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则为30%。“若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怎么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呢?”莫争春反问道。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的公开是单纯地将原始数据公布给公众,让市场自己找到价值。政府摸索如何利用数据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数据的产生速度,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但是将数据公诸于众,自然会有市场来处理数据,利用数据来发明创新型服务。组合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往往可以产生惊人的发现。“假如气象部门提供大雨天气的数据,同时交通部门提供路况数据,说不定能通过数据分析出来,雨天三环必然会堵车这种结果。”莫争春举例道。 华盛顿特区政府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部前主任Sam Brooks在分享利用数据的经验时表示,曾经人们都想当然地觉得建筑在无人使用时电耗应该很少,但是通过分析智能电表搜集上来的数据就可以发现,建筑在夜间无人使用时未关闭电源产生了巨大的能耗,“其实,节能有时候就是在人离开建筑物的时候顺手关灯这么简单的事情。”Sam说道。 “华盛顿特区政府优先考虑运营效率,而非改造。传统的建筑改造包括新的照明设备、冷机、锅炉等,这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时间,但是如果利用数据分析出来哪些是不必要的能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提高现有系统的性能,将取得比较好的节能效果。”Sam表示。 除此之外,Sam还形象的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数据公开的重要性。“就好比我现在戴的计步手环,它每天能统计出来我走了多少步,跑了多少米,我每天都能看见详细的数据,但是这并不足以督促我每天锻炼。如果我将这些数据都发邮件给在场的所有人,那么有一天我不去跑步,就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羞愧。如果政府能将数据公开,那么做得不好的单位自然就有动力去找原因,去主动改造。”Sam还表示,“不过数据公开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如果政府哪个方面没有成功,也会被公诸于众。” 华盛顿第一司法广场办公楼进行数据公开试点,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夜间关闭空调,每年可节约大概25万美元。而华盛顿符合类似条件的建筑大概有200座,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可节约1亿美元。Sam还因此获得了美国环境保护署个人气候领袖奖。 但是实时能耗数据公开能不能在中国实现?据记者所知,目前答案仍是否定的。 (人民网-房产频道) |
关键词:公开,数据,建筑,绿建,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