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已建保障房22.3万套 保障房覆盖率达27%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房管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公平分配和人性化管理。近年来,随着安居工程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市已形成了多层次宽范围的住房保障体系。2014年市区首批公共保障房摇号分配工作也于8月5日顺利完成,共1119位住房困难家庭喜获新居。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保障房22.3万套(1115万平方米)、在建5.7万套(合计28万套,其中市区21万套),全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已达到19%,接近“十二五”末20%的规划目标;市区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7%,已超过“十二五”末25%的规划目标。 2008年以来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9.3万套,其中政府投资建设5.4万套、占58.3%,政府主导建设比例全省排名第一。另外还为12万户(次)发放廉租补贴2.7亿元,实现保障对象应保尽保。 合理分解任务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而建设这个保障体系的关键是保障房的建设。”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人说。 据了解,2014年省下达我市的任务为开工2.7万套,竣工2.15万套,入住2.03万套。目前已确定项目110个、2.98万套,占年度任务的110%;已开工项目94个、2.56万套,占年度任务的95%;已竣工项目11个、8326套,占年度任务的39%;已分配入住项目8个、5347套,占年度任务的27%。 “为了确保安居工程建设,我们将任务进行了合理分解。”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坚持市、县两级政府合理分担,各县(市)原则上不承担政府投资的保障房,按照自愿申报的原则,自主承担经适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房建设任务;市区两级以市为主,各区原则上只负责征地拆迁,资金全部由市级承担。 为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市政府组织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建立绿色通道,打破互为前置的惯例,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确保保障房项目手续一路绿灯。 加强督导检查。市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监察、发改、住房、财政、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定期对全市工作进展进行联合督查,结果通报全市,促进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此外,市房管局和保障房中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住建集团采取企业化运作,“三位一体”的建管模式既体现了政府在住房保障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又体现了保障房建设管理的市场化,也是安居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此外,随着保障房集中建设力度不断加强,配建项目也逐渐崭露头角,商品房配建项目将逐步成为市区公共保障房的主力军。 分类分批次轮候配租确保公平人性化分配 “没想到第一次申请就分到了房子,我们一家三口结束了在外边租房漂泊的日子。”得知分到红河小区新房的冯先生说。8月5日,2014年首批公共保障房摇号工作顺利完成,在摇号仪式现场,住房困难家庭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 为确保分配公平,市房管局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程序,从单纯摇号延伸到制定严谨的政策,严格的准入条件,细致的资格审核制度,有科学的软件技术支撑,人性化配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做到全过程阳光操作,再加上强有力的有奖举报制度,保证了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 首先严格准入条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家庭资格申请审核工作的通知》,将保障资格审核权下放至市内各区,建立了“区级审核,市级抽查”两道防火墙机制。各区政府(管委会)制定了审批流程,严格遵守即时受理、入户调查、低收入家庭认定、区政府常务会审批、信息公开及举报等基本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入户调查、走访登记制度,面向社会、媒体和保障对象全公开。 创新采取“高考录取”分配模式。第一步是“确定考分”,保障对象实物配租实行百分制:家庭住房计50分,家庭收入计40分,家庭成员户口年限计10分,对特殊困难的家庭另行加分。保障家庭的“考分”由经权威部门认定,公证处测试认可的软件系统按照申请家庭的住房、收入等情况自动打分,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是“填报志愿”,对于分配涉及的多个小区房源,申请人可充分考虑生产、生活、租金承受能力及自己“考分”等因素填报志愿,可填报一个,也可同时填报多个。最后是“分批录取”,根据群众的困难程度划分出了优先批次,其他保障家庭按“考分”的高低及所填报的“志愿”依次进行配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全方位监督,成立了由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分配现场还邀请公证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申请户代表等共同监督,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 为了照顾到实际困难的群众,在按照分数排名的基础上,实物配租过程中实行分类、分批次轮候配租,充分体现了保障房分配的人性化。 |
关键词:房建设,保障对象,考分,填报志愿,市房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