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不宜抱残守缺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松绑限购”的行列,但松绑的过程却像是在猜谜。有的地方是朝令夕改,政策“一日游”;有的地方是面对问询闪烁其词,甚至前后矛盾,令人一头雾水;还有的地方虽不出台正式文件,但在交易中心可以办理过户,悄然废止限购政策。这种与公众猜谜的心态颇值得玩味,一方面说明了公共决策不够透明,另一方面也说明“松绑限购”相对敏感,地方政府担心此举引起舆论反弹而招致压力,所以更愿意先释放试探气球,窥测反应,再做正式决策。 良好的公共政策应是与现实相适宜的,灵活且富有弹性,限购也是如此。当下,无论是从楼市供给的形势判断,还是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角度出发,限购已经失去了有效性,趋于僵化,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2001年、2010年,国务院接连多次出台文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对楼市进行全面调控,在此指引下,前后有近50个城市出台“限购”措施。虽然限购有不少的负面效应,如一些家庭为了取得购房资格,不得不假离婚,办理假社保手续等,但限购与银行的限贷一道(即“双限”),从购房资格和资金获取两种方式,联手挤泡沫,对遏制房价快速上升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限购和限贷虽然交织在一起,但有截然不同的区别。限贷是金融手段,放贷的主体也就是银行,会根据银根情况、资金成本,乃至地产形势(抵押物的质量),审时度势地决定贷款的宽松与否。当前银行之所以限贷,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资金成本偏高,银行缺少将资金投放到房贷领域的积极性。如果银根宽松,资金成本下降,而楼市稳定健康,银行自然会乐意做更多的房屋贷款,所以“双限”中的限贷,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理性的市场行为。 与前两年相比,楼市火爆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的楼市已经明显进入了下行周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8%,降幅比1~4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6月份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为19517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45%,为连续第2个月下跌;除上海环比微涨外,其余9个城市都在下跌,杭州更是环比跌幅超过2%。 当楼市进入调整期乃至陷入低迷,限购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即便取消限购,因为高高在上的房价,巨大的库存、偏紧的资金、购买者观望的心态,楼市僵局不可能得以突破,成交量也难以大规模反弹。松绑限购对楼市是有限的利好,也是地方政府的务实之举,但如果仅仅将松绑限购视为政府对楼市的“救赎”,则忽略了松绑背后隐含的另一层意义。 本届政府在治理上的一大鲜明特色就是相信市场,简政放权,通过约束行政权力,向市场放权,最后激发市场的活力。而限购的本质是一种行政调控手段,是政府在楼市过热、市场失效时的及时干预,这注定了限购是短期性的政策。从长期来看,市场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应该相信市场和尊重市场,楼市也是如此,当市场自我修复后,限购就应该适时退出。公共政策是现实的反映,正所谓时异备变,公共政策应该根据现实条件不断做出调整,而不宜抱残守缺,松绑乃至取消楼市限购,实则暗合了本届政府的治理思路。 一些地方政府在松绑限购政策上的低调、犹疑,可能是担心此举会引来指责,但适时切断不当的行政干预,进行市场化调控,只会让楼市更健康而不是相反。笔者认为,除了极少数供应偏紧的城市之外,大多数城市的限购已经没有意义了,全面松绑限购的时机已经成熟,地方政府的决策应该少一些猜谜,多一些透明。(记者王戈) |
关键词:楼市,房价,过快,救赎,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