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房产频道 >> 新闻资讯 >> 滚动新闻

304万户棚改任务今年完成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13-09-03 08:52:3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左上图);已建成的安置北梁棚户区迁出居民的保障性住房(左下图);两位居住在北梁棚户区的居民正准备回家(拼版照片,2013年2月26日摄)。9月1日上午9时58分,位于内蒙古包头北梁的棚户区改造首期安置房鑫悦凯—泊郡小区的7栋楼率先封顶。到今年底,北梁棚户区将有1.15万户、3万棚户居民入驻新居。

  新华社记者

  赵婷婷摄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杜宇王宇王希

  1日上午9时58分,位于内蒙古包头北梁的棚户区改造首期安置房鑫悦凯—泊郡小区的7栋楼率先封顶。到今年底,北梁棚户区将有1.15万户、3万棚户居民入驻新居。

  这片面积达13平方公里、棚户人口达9万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已全面提速,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步入“快车道”。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后5年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在过去5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础上,2013年至2017年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加上前5年开工改造的1260万户,意味着中国用10年时间,一举解决6000万棚户区居民的忧居问题。

  棚户区≠贫民窟

  尽管这是一间仅约20平方米的平房,却浓缩了高俊平的大半辈子。57岁的他,出生于此、娶妻于此,就连儿子娶媳妇亦是于此。“大炕旁边安张小床,睡觉中间拉个帘子就行了。”

  高俊平家,正是包头北梁棚户区的缩影。

  北梁,可谓包头城市发展之痛。然而,这痛并非包头独有。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调查数据,各地近期计划改造的棚户区尚有1400多万套。

  棚户区改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低收入居住区贫民人口已达8.276亿人,接近全球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与国际上不少城市中由外来人口涌入、聚集成群,形成缺少管理的“贫民窟”性质所迥然不同的,中国最初形成的棚户区中大多数是产业工人,但是由于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等因素,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住房无法改善升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步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面对汹涌人口向城市转移,“城中村”等诸多新型棚户区问题也在凸显。

  小康不小康,基础在住房。

  进入21世纪,破解棚户区问题越发成为中国面对的迫切时代课题;而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也有了现实可行性。

  2008年至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已有2000多万棚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一步跨越几十年,梦想快速变成真。

  辽宁抚顺莫地沟棚改前,这里有七、八年没娶进过媳妇、100多个光棍汉,刑事犯罪高发;而2009年棚改后,一年内就娶进了21个媳妇,治安案件下降了86%。

  “莫地沟”棚户区闻名辽宁,吉林通化也有个“二道沟”。“当年我嫁到二道沟,就从来没带同事朋友来家里过。人家问我住哪儿,我不好意思说住二道沟。”药厂退休工人李琴华说。

  2011年底,通过棚改保底安置,她没花一分钱换了个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搬新家时,李琴华什么家具都没有留,连被褥都买了新的,喜洋洋地请亲戚朋友来做客。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说,实践证明,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缓解了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破难题

  2200多万户、6000万棚户区居民,这相当于一个英国的总人口数量。

  然而,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国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极具中国特色的棚户区改造之路。

  一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棚改机制得以验证确立—

  在全国这一轮大规模棚改启动前,辽宁省早在1987年就曾尝试主要运用市场化模式改造棚户区,但却无力推动改造大片、处于偏远地段的棚户区。

  从2005年起,辽宁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取得了成功经验,并在各地实践中不断验证确立,一些多年无法改造的棚户区项目由此破解。

  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班吉·奥仁拉·奥因卡评价中国棚户区改造经验说,若没有政府扮演的领导角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巨额资金,不可能同时在不同城市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

  一种“造福百姓、促进发展”的棚改效应不断彰显提升—

  棚户区改造上下共带动40多个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的关键时期,正在提速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测算,今后5年改造1000万户棚户区,可带动全社会投资逾2.5万亿元,年均为近20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棚改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让利于民,这是棚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棚改本质就是让困难群众得实惠。目前,各地对棚户区改造实行“保底”安置,安置标准普遍达到户均45平方米以上。吉林、山东、内蒙古等不少地方采取“赠送”或“廉租”等形式,让最困难的棚户居民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住上新房子。

  公平与否,这是棚改工作的核心要义。

  “所有人都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今年以来一直投身北梁棚改工作的包头东河区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说,“拆迁补偿,群众关心的不仅是得到多少,更关心是不是一碗水端平。”

  由于坚持公开公正,不少地方尽管拆迁量大,却没有发生上访、“钉子户”等现象。

  解决后顾之忧,这是棚改工作的长久之基。

  棚户区居民多是收入低、就业难等困难群体,但住房、生活方式骤然改变提升,有时也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有的群众搬入棚改新居后竟无力负担暖气费、物业费等窘迫状况。

  安徽省铜陵市近年来将棚户区改造列入“一号民生工程”,推进中尤其注重改善居民的生产、就业、就学、就医等配套条件。“让他们住得起房,也住得稳房。”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说。

  棚户区改造,寄托着无数棚户居民的梦想,体现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所未有地将家国梦紧紧相连。

  梦想启航,实干兴邦。

  随着时间推移,如今棚改剩下的多是“硬骨头”:不少棚户区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改造成本持续高企,资金缺口普遍较大。

  “相比前5年,今后5年完成1000万户的任务更需艰苦的奋斗!”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但从前几年棚改推进节奏和力度来看,这一目标符合实际,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经过这一轮的攻坚战,中国将会基本破解集中连片棚户区难题,6000万棚户居民也在这前后10年内将住房梦圆。

关键词:万户,棚户,棚户区,改造

责任编辑:吴浩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